互聯網企業遇"收費即死"生存困境 免費不可持續

                2013-04-25 09:49    來源:人民日報

                  

                  插畫:人民圖片

                  一方面是網民尚未養成的付費習慣,一方面是互聯網企業盈利的壓力,互聯網收費還是不收費,成為近期熱議話題

                  開放和分享,被很多人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原動力,也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在其基礎之上的互聯網經濟也被認為是“免費”的繁榮。但最近一段時間,免費的互聯網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4月2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張峰表示,鼓勵和支持包括微信在內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發展。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業務是否收費由市場決定,政府不會干預。

                  近來,從微信收費帶來的運營商之爭,到下載音樂收費引發的口水戰;從付費閱讀引起的消費者抗議,到剛剛施行的《網絡發票管理辦法》引發的關于電商征稅的討論,互聯網收費的話題既是網絡空間討論的熱點,也成為現實生活中普遍關注的話題。

                  “收費即死”——

                  互聯網企業生存困境

                  “微信絕對不會向用戶收費!”

                  4月11日下午,微信團隊向用戶發布了一則官方聲明,從去年末開始發酵的“微信收費”傳言似乎塵埃落定。對此,工信部也表示,微信是否收費由經營者決定,對微信不收費“表示支持和歡迎”。

                  微信能扛住運營商的壓力,堅持不收費,背后是龐大的用戶支持。從2011年1月推出以來,微信在短短時間內就擁有了多達3億的用戶群,他們的聲音和需求在這場爭論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我不認為網絡會直接向用戶收費,尤其是現在網民的忠誠度并不高。以微信為例,現在網絡上有很多類似微信的替代品,比如米聊,如果微信要收費的話,肯定會有用戶流失。”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曲直說。

                  “互聯網應該是免費的觀點在網民中占主流。”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郭玉錦說,“是否收費,實際上是對網絡信息方式的認識問題。互聯網的價值在于互聯、共享和互動。除了涉及著作權的網絡作品外,網站免費供人們登錄發表言論、瀏覽信息和提供諸種服務,如果有一天要收費,這個網站可能會運營艱難了。”

                  事實上,互聯網并不是一個完全免費的空間。在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無論是電子訂閱還是下載服務,無論是應用安裝還是在線支付,都有各自的付費規則和付費項目,并沒有出現“收費即死”的現象。比如在香港,微信并不是免費的。當地運營商已與騰訊公司達成合作,微信用戶每月支付8港幣,即可不限流量享受微信的各類服務。

                  在我國內地,網民幾乎完全免費使用著互聯網的一切資源,不僅有電子郵箱、網絡硬盤、即時通訊等免費服務,甚至相當大的一部分音樂、影視、文學作品也是免費下載,這在很多地方都是難以想象的。在免費的背后,是服務良莠不齊、資訊真假莫辨,作品任意使用、互相抄襲,版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提供者無法直接從用戶那里獲得收益,或是喪失了創作熱情,或是轉而以廣告商的趣味為指向,都會降低互聯網產業的質量。

                  “世界上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杰說,“贏利是企業的主要目標,免費只是一種業務模式,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表面都是免費的,但實質上在免費的后面,一定有它的業務支撐,比如以廣告所得來支撐對用戶的免費。互聯網公司剛開始為了吸引用戶,免費讓用戶使用,但一旦占領市場后,企業就會謀取利潤。”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