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參半的撒切爾經濟學

                2013-04-10 08:53    來源:東方財富網

                  從政語錄勾勒“鐵娘子”形象

                  “政治上,要空談,問男人;要實干,找女人。”

                  1965年

                  “我不是一名迎合民意的政治家,我是個堅持信念的政治家。”

                  1979年

                  “我不在意內閣大臣們說什么,只要他們照我說的做。”

                  1980年

                  “我們必須與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之外的敵人斗爭。我們總是不得不面對國內的敵人。他們更難對付,對自由造成的威脅更大。”

                  1984年至1985年,

                  英國礦工罷工,工會激烈反對撒切爾政府經濟政策

                  “對那些屏息等待 (政策)掉頭的人,我只能說:想掉頭,你們就自己掉。夫人(我)不會掉頭。”

                  —1980年一場保守黨會議上,

                  一些黨內人員要求撒切爾轉變導致失業率上升的經濟政策

                  “我繼續戰斗,直至勝利。”

                  1990年11月,

                  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領袖選舉第一輪投票中沒能獲得足夠選票,

                  被迫進入第二輪投票。說這話的第二天,“鐵娘子”辭職

                  瑪格麗特·撒切爾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不是為了被人們喜歡才當首相的。事實也證明,作為英國前首相的撒切爾夫人是一位頗具爭議性的人物,至少在經濟方面是如此。

                  撒切爾首次出任英國首相是在1978年至1979年英國的那個“不滿之冬”之后。在那個冬天,不滿薪資和生活現狀的英國工人們在全國發起大罷工。在撒切爾上任后的前兩年,英國經濟萎縮了3.5%,失業人數增加了一百萬,社會動蕩和騷亂時有發生。

                  為了刺激低迷的經濟,“鐵娘子”毅然推動了一系列強力經濟改革:她通過大幅加息和控制貨幣供應增長來遏制高企的通脹,并且推動預算削減和工會制度改革。與此同時,她還大力倡導監管放松和私有化。

                  在撒切爾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后,英國經濟雖算不上十分出色,但至少還算穩健。在撒切爾夫人執政的10年間,英國經濟年均增長2.5%,高于動蕩的上世紀70年代,但低于德法等歐洲國家。1990年她卸任時,英國的失業率為7.5%,高于她1979年上臺時的5.3%。

                  在總結撒切爾的遺產時,英國金融時報將“馴服工會”和“縮減政府職能”列為主要內容。在撒切爾的擁護者們看來,這也是鐵娘子最大的功績所在。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主席吉姆·奧尼爾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在放松監管和政府干預方面,撒切爾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撒切爾倡導的經濟自由主義,引領了當時的國際經濟治理新潮流,代表了一種思路的方向性轉變。從這個角度來說,撒切爾的確是一位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大國領袖。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