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否決245單IPO項目 低成本造假漸成過去式

                2013-04-25 09:05    來源:證券時報

                  

                  

                  10年間,隨著“問題”IPO項目數量的增加,監管處罰力度也隨之加重。由最初的談話提醒到6個月不受理保薦人負責的推薦;由12個月不受理保薦代表人負責的推薦,再到撤銷保薦人資格……僅從對保代監管加強這一角度,我們可窺見證監會正逐步完善的10年監管圖譜。

                  2004年至今,券商保代在首次公開發行(IPO)舞臺上的表演已有10年。10年之中,有人高歌,有人低語,也有人黯然離場。

                  據證監會公開數據統計,自2004年保代制度實施以來,在IPO隊伍中,共245單IPO項目因公司持續盈利能力、獨立性、成長性等原因被證監會拒之門外,黯然暫別A股市場。其中,不予核準發行的IPO項目涉及券商62家、保薦人超400名。

                  同期,另有71名保薦代表人因申報材料撰寫粗糙、保薦公司業績下滑、擅自修改封卷、盡職調查工作不完善不徹底等原因,被證監會采取監管處罰措施。

                  除此之外,近兩年因審計程序不完善、審計底稿編制不規范、審計底稿信息錯誤等被監管部門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有近30家,如鵬城會計師事務所、中磊會計師事務所、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等早已被業界熟知。

                  監管頻開罰單,為何仍然不能遏制IPO項目造假?

                  245單項目被否

                  投行圈內圈外近期備受關注的,除了IPO財務專項檢查外,當屬萬福生科(300268)等系列涉嫌財務造假、虛增收入而被處罰的IPO中介機構,而類似“曲目”并非首次上演。

                  從勝景山河到綠大地,從綠大地到萬福生科,再加上諸多涉及財務問題被證監會定性為“虛假陳述”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