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募業務競爭激烈 非公募業務或成突圍之路
在A股環境變幻莫測的市場背景下,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布局基金公司業務,公募業務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狀態。考慮到銀行渠道的擁堵和高額的成本支出,基金公司因此紛紛發力毛利率較高的非公募業務。記者獲悉,部分基金公司的非公募業務收入占比已經超過20%。
記者獲悉,深圳一家合資基金公司的非公募業務已經成為該基金公司的王牌業務,包括社保、企業年金、專戶在內的非公募業務收入占該基金公司總收入的20%以上。上述基金公司特定客戶資產負責人向《上海證券報》透露,非公募業務中僅專戶理財業務資產規模就超過了70億。據悉,該基金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到期的兩只產品均提取了業績報酬,可提取業績報酬的超額收益達到了7%。
“公募基金的數量越來越多,銀行渠道變得非常擁堵,公募產品的發行已經很難再現往年的繁榮。”國內一位基金公司高管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未來還有其他更多的機構或組建基金公司,或介入公募領域,因此公募基金業務的毛利率呈下滑狀態。
上述人士指出,當前非公募業務顯然是基金公司各大業務中非常賺錢的一塊,成本投入較低是非公募基金的重要優勢,而公募基金則需要向銀行支付高額的尾隨傭金,因此發力于專戶、社保等領域才能在激烈的基金公司競爭中生存下來。
雖然基金公司都力圖在各個新的競爭領域獲得一席之地,但基金在非公募業務中的表現也呈現分化狀態,以基金公司強力推進的專戶理財業務為例,雖然有多達數十家的基金公司都在專戶理財領域發行產品,進入實質性操作,但專戶理財的運作效果和實際所得也千差萬別。來自相關渠道的數據顯示,去年不少專戶產品未能達到投資者的預期,基金公司所希望的從專戶業務中提取業績報酬的預期也大多落空,虧損的專戶產品更是比比皆是。
“許多專戶產品表現不盡如人意的背后是投資經理未能擺脫公募的邏輯。”深圳一位專戶投資經理向《上海證券報》介紹,其所在基金公司專戶業務發展較好的重要原因是專戶投資經理并非來自公募,而是來自公司的社保和企業年金組合。他認為,許多公募基金經理被調至專戶投資崗位,但公募基金的邏輯并不適用于專戶投資,公募基金重配置的策略不適合專戶的重個股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公募基金是沒有期限的,而專戶理財存在到期清算,專戶投資經理對個股的研究必須深入到期限之內,一只2012年底到期的專戶產品沒有必要去配置一只2013年一季報業績靚麗的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基金業協會披露的2012年基金公司數據也顯示,截至去年底,共有16家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超過100億元,更有6家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規模超過了公募業務,非公募業務規模最大的是嘉實基金公司,目前其管理的非公募規模達到926.37億元,博時和南方基金的非公募業務規模則分列第二、第三名。(安仲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