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規模背離 四季度債基QDII份額“脫水”
關于股票市場,“股神”巴菲特有句廣為傳頌的比喻,“只有當海水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基金。
2012年,基金的規模大戰可謂硝煙彌漫,“縮水”成為各大媒體競相追逐的熱門話題,然而或許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上一年度縮水最厲害的基金,并非股票基金,反而是2012年最炙手可熱的QDII。
老債基普遭凈贖回險資為股票投資騰出倉位
“贖舊買新”一直是老基金長期以來無法擺脫的滯漲怪圈,然而,去年年底,這一現象發生在年度績優品種——債券基金身上。
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末,在成立超過1年且份額縮水前10的基金中,8只為債券基金,其中,4只份額減少幅度超過50%,匯添富信用債(C類)及銀華永泰積極債券(A類)兩只產品規模更是大幅縮減70%以上。
老債基份額縮水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成立超過1年的基金份額縮水情況發現,3只債基份額縮水幅度超過70%以上,其中縮水幅度最大的匯添富信用債(C類),三季度末份額為4.42億,但到了四季度末,基金份額僅為4936萬份,縮水幅度高達88%。縮水幅度位居第二的銀華永泰積極債券(A類),一個季度縮水幅度也達到76%。此外,國富強化收益債券(C類),相較三季度亦縮水75%。
除了上述3只基金,今年債券基金冠軍——天治穩健雙盈債基,在創造出全年16.17%的靚麗業績后,也遭遇了資金大額贖回的困擾。
去年三季度,天治穩健雙盈債基期末規模達到5.05億,至四季度末,基金份額減少至2.62億,縮水幅度近50%。
與上述債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立僅一年的權益類基金,其中,贖回最多的方正富邦創新動力股票基金,贖回幅度僅為44.89%,混合型基金中,國投瑞銀新興產業混合贖回也不到50%。
渠道贖舊買新
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表示,老債券基金大額贖回背后,折射出投資者落袋為安的心態。
他分析指出,去年上半年債市表現搶眼,三季度債市回調,四季度債市窄幅波動,牛市行情在下半年悄然接近尾聲。盡管相對股票基金,固定收益類基金表現相對平穩,但債券基金每年收益率仍然存在差異,去年債券基金平均收益率高達7%,或許投資者對于今年收益率預期不高,因而紛紛在年底兌現債券基金全年收益。
不過,某基金分析師亦透露,老債基份額集體縮水,也可能與年末低風險產品爆發式發行,渠道在固定收益品種間對客戶作出贖老買新的投資意見有關。
他表示,對于銀行渠道銷售人員,賣新基金有銷售提成,因此對老基金持續營銷并無動力。
機構為股票騰出倉位
作為基金的重要投資者,部分機構也坦承,最近確實在不斷減持債券基金,為股票市場投資騰出資金。
平安資管某企業年金經理表示,目前險資正在調整債券和股票間的投資比重,公司投委會預計今年債券市場收益率相比去年下降50至100個bp,去年債市收益率為6%左右,這也意味著今年債市收益率或在5%~5.5%之間。而目前拿到的協議存款收益率大概在6%附近,因此,在近期組合投資中,40%~50%倉位配置協議存款,債券投資比重下降至35%。
他同時坦言,目前股票倉位大致在5%左右水平。去年12月份匯豐PMI指數反彈0.5個百分點至50.9%,弱于季節性表現,相關原材料價格并未顯著上升,比如原油、金屬價格仍在區間波動,企業補庫存行為力度不大,經濟仍處于弱復蘇格局。因此,四季度經濟數據回暖,更多的是房地產行業儲備庫存,拉動相關產業需求。而單個行業回暖,并不足以帶動整個周期板塊利潤上行。
他進一步表示,在上半年的投資中,更看好與城鎮化相關的成長股,比如三、四線房地產行業龍頭,供水供電、商業零售等個股。此外,未來隨著城鎮醫保范圍擴大,醫藥類股票也會受益,消費類股回調后,對于其中的績優品種,也會考慮逢低布局。
港股ETF規模縮水七成 QDII配置熱情低迷
去年三季度以來,港股市場觸底反彈,帶領跟蹤港股指數的ETF凈值一路上揚,10月22日上市以來,易方達恒生國企ETF至去年年末大漲7.21%,而華夏恒指ETF上漲幅度亦接近5%。然而,凈值回升未能激發基民購買意愿。易方達恒生中國企業ETF聯接基金8月下旬剛剛成立,四季度規模僅剩2.93億,相比三季度末大幅縮水90%,兩只港股ETF份額縮水也高達70%。
事實上,港股ETF并非QDII基金中的縮水特例。統計顯示,去年成立的QDII基金,超過7成基金份額已不足1億。
港股ETF“遇冷”/
7月9日,兩只港股ETF公開發售,華夏恒指ETF募集35.85億,易方達恒生國企ETF亦募得16.16億,十多天后,兩只港股ETF聯接基金也正式發售,易方達恒生國企聯接QDII一舉發行32億,華夏發行規模亦達到8.54億。在港股剛經歷4月大幅回調,接連幾個月低位徘徊的背景下,成績顯得尤為突出。
然而,好景不長,10月22日,兩只港股ETF登陸滬深交易所,隨著基金上市交易,ETF份額打開申贖,規模大幅跳水。10月31日,上市僅9個交易日,恒生國企ETF份額已直線下降至7.72億,不足上市首日份額的一半;11月底,ETF份額進一步縮水2億,至年末,ETF總量跌破5億大關,整體份額僅3.72億。在深交所上市的華夏恒指ETF“命運”相似,11月最后一周,恒指ETF凈贖回逾22%,份額跌至4.95億,年末直減至4.39億份。
“從前十大持有人來看,或是券商自營盤拿得比較多,此外,戶均持有份額較大,或存在渠道幫忙因素。”上海某基金經理指出。
上市交易公告書顯示,截至2012年10月15日,易方達恒生國企ETF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為3093戶,平均每戶持有基金份額65萬份。其中,機構持有的基金份額為18.73億份,占基金總份額的92.91%。華夏恒指ETF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為21497戶,平均每戶持有的基金份額為16.67萬份。機構投資者持有份額占總份額的63.15%。前十大持有人中,券商包攬了兩只港股ETF全部名額。
“首批跨境ETF出爐背后還有兩個交易所同臺競爭的大背景,”某券商金融工程部分析師指出,首批創新型產品,券商會有相關發行任務,這也會增大基金發行份額。
QDII投資熱情不高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渠道幫忙并非港股ETF份額偏小的主因,目前投資者對海外資產配置熱情不高才是港股ETF“遇冷”的根本因素。
相比今年發行的其他QDII產品,港股ETF即使份額大幅縮水,“境遇”也已算不錯。
數據顯示,2012年,基金市場共發行14只QDII,除去兩只港股ETF外,華夏基金11月初發行的海外收益債券QDII共募集19.77億,這也是除港股ETF外,唯一一只發行份額超過10億的QDII。其余11只QDII平均募集份額4.31億,廣發納斯達克100QDII、富國中國中小盤QDII更是“踩著”2億的成立線勉強發行。
募集金額已無太多“水分”,成立之后,QDII份額依舊繼續縮水,至年末,除了港股ETF、華安標普全球石油指數、廣發納斯達克100指數四只基金外,其余QDII份額已不足1億,交銀全球自然資源股票、建信全球資源股票及富國中國中小盤股票3只QDII份額更是低于5000萬份,觸及清盤紅線。
某券商金融工程分析師指出,QDII一直以來都籠罩在2007首批產品出海折戟陰影之下,個人投資者普遍缺乏信任感,這也導致了QDII發行規模始終無法做大,與年度業績冠軍身份不符。此外,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投資港股一直有自己的渠道,通過QDII投資港股熱情并不高,未來QDII發展還需看海外市場走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