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食公募基金業務 券商保險私募誰先突圍
券商、保險和私募近日正面對同一個“幸福的煩惱”:正在征求意見的《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幾乎解除了基金牌照的所有限制,券商、保險和私募未來可以在公募基金的盤中搶食,誰能用足新政并最先突圍?
對于公募基金業務,本是受益者之一的券商卻略顯淡定。北京某大型券商資管負責人透露,市場化原則之下,公司將優先選擇短期創收能力最好的業務,顯然,當前公募基金帶來的管理費收益,不一定能比得上時下正紅的定向增發、保證金賬戶等創新產品。
保險資管對公募基金牌照饞涎已久。保險資管一直以來以受托管理險資為主,資產管理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市場化成為其“硬傷”。對于公募基金業務,保險資管正躍躍欲試。一位保險資管公司高管充滿信心地表示,從過去兩年的業績看,保險資管的投研能力并不輸給公募基金和券商。
態度最復雜的是陽光私募,因為新規設置的高門檻羈絆了大多數私募機構。目前滿足相應條件,尤其是滿足“最近三年資產管理規模均不低于30億元”的陽光私募不到10家。而“規模大與實力強能否畫上等號”,本來就是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在經營理念上的一個重大分歧。私募機構未來如何利用新政,還需時間檢驗。
可以預見,基金、券商、保險和私募在財富管理上界限的模糊,將自下而上推動監管創新。根據征求意見稿,保險機構在開展基金銷售業務時,需要接受保監會的監管,證監會則可以單獨對保險機構基金銷售業務進行現場檢查,這無疑將加強保監會、證監會以及派出機構的監管協作。(潘玉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