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眼看盤:反彈有慣性 但不必跟風
上周五滬綜指在銀行股帶動下大漲2.14%報2244.64點,股指形態似乎轉好。銀行股上漲可能有三個原因:一為上周二和上周三補跌;二為銀監會要求“銀行信貸支持擴大內需”;三為市場傳言“A股有望加入MSCI新興市場股指”。
A股市場對股指配置相關炒作其實早有先例,最早可追溯至上證30指數,當時許多有計入該指數嫌疑的個股受到瘋炒。
銀監會要求銀行信貸支持內需,這或被市場理解成管理層對GDP增速放緩作出的反應。這很自然,因任何刺激經濟的舉措都受股市歡迎。
周六四川蘆山縣發生地震,這并不會構成全局利空。從上次汶川地震看,震后幾天內股指因市場對政策利好預期而走得相對較好,其后雖有大跌,但已和地震無關,而是因國際大環境不佳。
在上周五股指大漲前后,就有許多人判斷 “A股二浪調整結束,將展開壯觀的三浪上漲”。筆者認為,A股就算真這么走,也是基本面發生突變所致,但目前情況并不支持大漲。
A股深具政策烙印,故應以基本面分析為重,技術面可淡化一些。綜合基本面及當前較多人盼漲的情形 (暗示市場倉位頗重),筆者認為這個“三浪”或會慣性走上一段,但最終有可能走出“失敗浪”。
基本面之一為經濟前景。自去年起我國陸續出臺一些刺激政策,避開房地產而傾向于鐵路等方面,造成經濟回升,當時被許多人判斷為復蘇,后又調整為“弱復蘇”,最近又調整為“極弱復蘇”。與之相伴的是股指先顯著上升,但其后越走越弱,顯然是基本面牽著技術面的鼻子走。
現在管理層似有意再度刺激經濟,這次似避開投資不談,只談消費。然而,消費的根本出路在于體制改革,銀行定向放貸是極難刺激起來的。簡單說,刺激消費無需撒錢,只需動一部分人的奶酪就行,可這又談何容易。
基本面之二是經濟諸要素的效率下降。不管是人力要素,還是資本要素,其邊際產出均降,這種情況下指望產能過剩的企業業績大幅上升不切實際。就人力要素看,人力成本上升速率遠高于生產效率;就資本要求看,其勉力或強行投向領域的油水正越來越少。
基本面之三是貨幣供應。我國廣義貨幣確實極多,但股市非流通股不斷解禁又抵消了這一因素。具體來說,過去幾年M2增了幾倍,可A股流通市值也增了幾倍,最終是相互抵消的。換句話說,之所以這些年來籌碼增加而股指能相對穩定,正是貨幣供應大增的功勞,因此M2增長因素不能重復計入。筆者認為,若未來貨幣增長率不及前幾年 (極可能如此),該因素即轉為利淡,因未來IPO可能還會制造非流通股。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可將股指當成超跌反彈對待,先看2300點能否拿下,現在沒必要因市場普遍樂觀就看得過遠。就本周來說,上半段或許不錯但下半段未必還能強勢,因一方面績差股年報將公布,另一方面月末資金或趨緊。(鄭步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