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經典”錯誤 克服機械思維定式

                2013-03-08 09:43    來源:證券日報

                  多年以來,A股市場像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給投資者添了不少麻煩。過去兩三周大盤暴跌暴漲,指數連連破位,使得大家坐立不安。其實市場的喜怒無常和投資者的行為模式是分不開的;如果能夠在沒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避免在分析問題和判斷方式上反復犯類似的錯誤,就會顯著減少糾結與煩惱,增加成就感和幸福感。

                  錯誤之一是“刻舟求劍”。大家都熟知“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所包含的思維誤區。然而在進行市場技術分析時,不少人經常在重復這種“經典”錯誤;其突出表現就是機械地解讀并過分倚重均線模式所包含的預測意義。表面上看,這是基于“歷史大多會重演”的經驗,通過分析歷史判斷未來,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被機械的思維定式所主導,被歷史數據牽著走,被大勢牽著走;通常會在小地方先知先覺,大趨勢上則后知后覺。

                  大多數人認為,當短期行情構筑了“雙頭”并盤整幾日之后,出現單日跳水可能意味著上漲趨勢結束,此時即使“割肉”也要快速出逃,最起碼也要準備退守下一道重要均線。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小趨勢服從大趨勢”;在一個由高向低、長期走弱的大環境下,階段性的回升可能是下一波跌勢的序幕,上述模式比較管用;然而在相反的市場條件下,盲目服從均線模式會讓人占小便宜吃大虧。

                  錯誤之二是“舍本逐末”。這種錯誤經常出現在基本面分析當中,表面看來十分“合理”,更加難以察覺,在判斷趨勢方面的后果可能更為嚴重,往往造成系統性的套牢或踏空。2008年全球遭遇空前的金融危機,各主要經濟體先后運用大手筆積極財政政策和超寬松貨幣政策應對挑戰。此時大多數投資者只盯著下滑的企業業績、低落的市場信心和陡增的失業人數這些當期現象,很少考慮政策和流動性將要引發的需求反彈和信心恢復,而這恰恰是當時決定市場走勢的核心因素。在2008年12月22日至2009年1月22日整整一個月內,上證指數地量徘徊在1800點至1900點之間,“再探前期低點”乃至“下探1200點”的言論不絕于耳;據此操作,后果可想而知。

                  時至今日,這種看似有理的錯誤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像二手房交易征收20%所得稅的“國五條”出臺,本周一大盤跳水近百點、包括“招保萬金”在內的三十余只地產股跌停的空前“盛況”,連部分機構也開始聯想到2010年4月“國十條”頒布后的趨勢拐點,并因此開始中期看空。他們沒有看到,當時行業調控剛剛開始,經濟增速在結構調整和周期雙重影響下逐步下降,A股(非ST)收益的預期和23.13倍的整體市盈率具有下跌空間,因此上調房貸首付比例和利率針對購買階段的房地產新政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反觀此次調控措施,主要集中在二手房交易環節,即便能大范圍推廣,對市場的影響力度也不如多數城市已經出臺的限購措施,況且現在經濟處于見底企穩階段,企業業績預期開始修復,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有所降低,市場估值水平比三年前低了44%;若是考慮到過去一年多來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未來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前景,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新的政策不會觸發新一輪熊市。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