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致出口不景氣 人民幣升值縮減利潤空間

                2013-08-21 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導讀:“新興市場經濟社會的不穩定性也是一大風險。” 梅新育說,“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我國出口中占比已經在一半左右,而且增長甚快,但其經濟社會風險積累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水平,由于初級產品行情下跌,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折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今年下半年之后和明后年,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發生震蕩風險。”

                    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8%。其中,出口增長5.1%,進口增長10.9%,進出口同比增速相比6月份雙雙由負轉正。專家認為,7月份外貿形勢明顯好轉,有利于減弱市場對經濟形勢的擔憂。但要注意,此時的超預期是建立在同期基數低的基礎之上的。在經歷了年初至今的大起大落后,顛簸的外貿馬車能否繼續平穩前行不宜太樂觀。

                  前7月外貿增速高于GDP

                  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4.7萬億元人民幣,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8.5%。其中出口7.7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9.5%;進口6.96萬億元人民幣,增長7.3%。

                  “外貿進出口在加快結構調整的同時,總體有所增長,增速快于GDP增速。”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指出,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一季度中國出口額占全球貿易的份額達11.3%,比去年同期提升1.8個百分點。

                  “目前國際各經濟實體還沒有發生劇變,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增長速度固然正在下行且將持續,但美國經濟復蘇日漸穩固,歐洲經濟也在低位站穩,日本經濟出現了好轉勢頭,這些都對我國出口構成了支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本報記者表示,“此外,某些貿易爭端逐步降溫冷卻、走向解決,我們與許多競爭對手相比在宏觀穩定性、產業競爭能力等方面的優勢逐步表現出來,這些因素都會有利于我們出口站穩。”

                  “政策預期的逐漸穩定和人民幣匯率走勢趨于穩定也是進出口企穩向好的重要原因。”梅新育說。

                  年內利好利空因素并存

                  花旗集團中國高級經濟學家丁爽認為,受歐美需求回暖的影響,中國的出口訂單也在改善,出口的積極態勢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招商證券金融分析師羅毅表示,7月份外貿數據顯示經濟穩定調結構中,未來中國的進出口更加平衡,進口提升速度高于出口,內需逐步改善,出口的國家將更加多樣化,新興市場占比將提升。中國的制造潛力還有很大利用空間,服務業的空間也將更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全球范圍內貿易摩擦頻發、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依然錯綜復雜,挑戰和壓力仍然較大。

                  “今年以來,日本以及大部分新興國家通過實施貨幣貶值策略刺激本國出口,而中國國內要素成本上升特別是前期人民幣持續升值對出口企業帶來很大經營壓力,也造成了部分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削弱。這種影響在下半年可能繼續顯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表示。

                  “新興市場經濟社會的不穩定性也是一大風險。” 梅新育說,“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我國出口中占比已經在一半左右,而且增長甚快,但其經濟社會風險積累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水平,由于初級產品行情下跌,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折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今年下半年之后和明后年,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發生震蕩風險。”

                  政策調整為外貿企業減負

                  業內人士認為,外需疲弱短期難以逆轉,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加之人民幣匯率上升的滯后影響不容忽視,未來中國外貿形勢難以全面持續回暖。不過鑒于全球經濟整體正延續復蘇態勢,國內經濟平穩增長以及國內穩定外貿政策的持續發力將助推下半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平穩增長。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研究了確定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的措施。此后,《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推出12項措施以減輕外貿企業負擔。

                  分析人士稱,未來一段時間,包括信貸支持、出口退稅、通關模式改革在內的穩定貿易增長措施將陸續落實、不斷發酵,對外貿好轉將起到更明顯的支持作用,完成全年外貿目標可期。

                  “除了已經公布的外貿穩增長措施外,我們還要考慮主動挖掘國內需求,鼓勵外貿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為下一輪復蘇奠定更扎實基礎。”梅新育認為,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目標定位也應相應調整。“我們經濟發展絕對水平已經不算低,中心目標應從追求絕對的高增長轉為維持、提高自己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相對地位。”

                  (趙鵬飛)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