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財產險不保地震損失 巨災保險欲深圳試點
多數財產險不保地震損失———
蘆山地震的發生,讓每遇重大自然災害就被提起的巨災保險制度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在醞釀了十多年之后,近日,來自深圳保監局的消息稱,該市正在積極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目前已經成立了巨災保險工作小組,或將于近期試點推出巨災保險。
地震保險賠付率遠低于國際水平
在災難來臨時,保險作為風險分散機制的重要一環起著關鍵作用。不過目前,我國的商業保險卻因在巨災中起到的作用有限而處境尷尬。
截至目前,保險行業在蘆山地震中最終的賠付數據尚未公布。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其最終的賠付數額在億元上下,而這和千億元級別的地震損失相比可謂杯水車薪。可資證明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保險行業合計賠付16.6億元,和8451億元直接經濟損失相比,保險賠付僅占直接經濟損失的0.2%,遠低于國際上36%的平均水平。
一家財險公司的人士表示,市面上的多數財產險不承保巨災損失,將地震、海嘯等巨災列為免除責任,僅部分企業財產險、建筑工程險等可附加地震險,或者是部分企業與部分保險公司在“特別約定條款”中約定地震損失才會賠償。因此,因巨災造成損失通過商業保險進行覆蓋的程度有限,而由政府主導的巨災保險則可提高抵御巨災風險的能力。
中央財大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我國目前的巨災風險管理主要采取的是以國家財政救濟和社會捐助為主的模式,這種模式給政府財政造成很大負擔,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其他納稅人的利益,因此通過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來分散風險很有必要。
深圳或將率先試點巨災保險
醞釀了近十年的救災保險制度或將開始走出破冰之旅。近日,記者從深圳保監局證實,深圳市正探索研究巨災保險制度,已經成立了巨災保險工作小組,以此為基礎開展可行性方案研究,但具體細節目前不便透露。
據悉,深圳從2008年開始對巨災保險制度的探索,2011年與一家保險公司對巨災風險及應對機制進行專題研究,對深圳以往20年的臺風、暴雨、洪澇、地震以及核電等災害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繪制了深圳巨災風險圖譜。隨后,又在此基礎上就深圳地區率先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提出具體的建議實施方案。
此前,國家層面監管部門也有意加大推進巨災保險的力度。今年兩會期間,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公開表示,在推進農業保險的基礎上,下一步將重點研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的巨災保險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