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退房令面臨三年大考 無牌照央企暗度陳倉

                2013-03-21 08:49    來源:中國證券報

                 

                  與中國海運相比,大多數央企在進軍房地產方面顯得較為低調。今年2月,大連市與央企新興際華集團合作推進“大連中華城”項目。按照當地媒體的報道,該項目已進入規劃建設的實質性階段。

                  資料顯示,“大連中華城”項目是新興發展集團(隸屬于新興際華集團)與大連市共同打造的城市綜合體,項目不僅涵蓋商業辦公、購物休閑等性質,還包括了居住、酒店的功能。房地產開發的性質昭然若揭。

                  然而,作為一家主營業務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紡織服裝、專用設備制造”的央企,新興際華并未獲得國資委頒發的房地產開發“牌照”。其如何避開“退房令”并獲得審批,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知情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項目在報批時,并未以房地產業的性質立項,而是商貿物流。這樣一來,就很容易避開監管。

                  國資委的公開消息證實了這一點。國資委網站內容顯示,2012年3月10日,大連市人民政府、新興際華集團共同就“大連中華城”商貿物流項目舉行了簽約儀式。

                  這樣的方式已成為央企在“涉房”過程中的慣用“招數”。知情人士透露,以裝備制造為主業的央企恒天集團曾投資300億元建設北京通州區宋莊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該項目在報批時,是以“文化產業”的性質立項,而非房地產業。

                  一位業內人士將這種“涉房”路徑稱為“暗度陳倉”,曾為多家央企做企業戰略的他還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不少央企都以類似的方式涉足房地產領域,這類央企通常并不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隨著主管部門越來越少地提及“退房令”,央企“涉房”已有明顯的回潮跡象。

                  該人士還表示,央企涉足房地產業的主要業態選擇在于商業地產,而非較為敏感的住宅開發。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國資委制定的央企“退房令”中,并未將自用的商業辦公項目納入退出范圍。若企業購置房地產項目用于辦公,而非出租或出售,就符合相關規定。

                  而實際上,多數央企在獲得商業辦公項目后,仍有相當比例用于出租或出售。業內人士表示,國資部門對企業的監管,多集中在審批階段,很少涉及項目運營的環節。且不少央企在開發運營房地產項目時,通常以三、四級子公司為運營主體,這也增加了監管難度。

                  今年1月30日,中海工業有限公司、中海工業濱江置業(上海浦東)有限公司、中海工業濱江建設發展(上海浦東)有限公司以14.73億元聯合競得黃浦江沿岸E20地塊,該地塊為商用地塊,樓面價達3.48萬元/平方米。而中海工業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正是曾被勒令退出房地產業務的央企——中國海運(集團)公司。

                  自2010年3月國資委發布央企“退房令”至今,已有三年時間。期間,雖有不少央企陸續剝離房地產業務,但逆市“涉房”的案例仍有不少。去年以來,這種回潮勢頭日趨明顯。眼下一些被勒令退出房地產業務的央企正欲在房地產市場上悄然發力。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涉足房地產領域的央企,多以開發商業地產為主。有的央企甚至“暗度陳倉”,以工業園區、商貿物流的性質拿地立項。在樓市調控背景下,央企的市場話語權正在提升,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高價地的制造者。城鎮化進程中,央企進入樓市的沖動恐怕會有增無減。因此,三年前發布的“退房令”在執行環節應進一步強化,以遏制市場出現的回潮苗頭。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