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城鎮化融資可借鑒國際金融工具
“應該講,城鎮化過程中,尤其是基礎設施、公用設施方面,可以借鑒國際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資產證券化、市政債等等,當然,銀行貸款也是一種渠道。”全國政協委員、央行行長周小川昨日(3月6日)表示。
清華大學博士后、西南證券首席銀行業研究員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際上的金融工具很多,但是并非所有都適合在國內使用,應該從我國實際出發,逐步放寬對現有的金融工具的枷鎖的限制。
全國政協委員、建行行長張建國在本周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建行目前有自己的城鎮化產品服務方案,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融資方案》、《城鄉一體化方案》,還有《城鎮化建設的貸款方案》正在研究之中。
昨日,建行廣州分行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城鎮化建設的貸款方案》最快將在下周出臺,具體細節在方案正式公布前不便公開。
用創新工具替代地方融資平臺
在此前的城鎮化過程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位銀行業人士此前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一些地方融資平臺的項目回款出現困境,比如某省份建的高速公路的車流量遠低于預期,可能無法償還銀行貸款。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城投類債券(僅包括中期票據和企業債兩種形式)累計已達6367.9億元,較2011年增加3805.9億元,同比增長148%。
周小川昨日表示,中國城鎮化融資問題可借鑒國際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資產證券化、市政債等。他強調,涉及任何金融工具,都應該首先建立規則,有些需要設立,有些需要調整,不是說某個金融工具看著不錯,馬上就能發揮作用。
昨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也談到了城鎮化問題。他表示,城鎮化發展強調積極穩妥推進,要重視質量,不能因為城鎮化,用過度發行債券等方式盲目擴張。
“所謂的金融工具創新,其實就是為地方城市建設提供更加合理、市場化、有效的金融工具,去替代現有的地方融資平臺的地位,淡化平臺貸有潛在的問題,讓它不再繼續擴大。”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去年8月份,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對外發布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資產支持票據指引》,資產支持票據(ABN)得以重啟,包括平臺貸在內的國內非金融企業的低流動性資產有望得到“盤活”。
中國一家評級機構高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國內的ABN跟國外的產品在交易結構和風險隔離上是有差異的,國內交易結構的設計比較簡單,很單一的東西,符合我們現在經濟的發展階段。
付立春認為,銀行間金融工具比平臺貸更加透明、公開和高效,目前最重要的金融創新是漸漸解除對現有的金融工具的限制,使得它們朝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