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摸底三角債 要求銀行不得對小企業停貸
監管層嚴防銀企債務風險蔓延
銀企債務傳導風險正引起監管層高度警惕。目前,包括銀監會在內的多個部委已對企業“三角債”風險展開了密集摸底。
銀監會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采訪時透露,銀監會十分關注個別地區發生的企業聯保、隱性直保風險問題,尤其是在小企業方面。就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銀行應避免采取停貸、上收審批權限等簡單式的風險控制措施,防止信貸投放的順周期波動引發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同時,銀監會指出,針對可能發生的債務風險,銀行應加強對客戶經營現金流的分析,尤其加大對小企業信用貸款的試點力度,從根本上轉變“重擔保、輕第一還款來源”傳統風險管理模式,對于已經受到擔保鏈牽連的企業,要區別對待、分類施策,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重新設定貸款條件。
按照銀監會8月中旬公布的數據,整個銀行業今年上半年不良貸款余額為4564億元,已出現連續三個季度環比上升。就1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情況來看,新增不良貸款或者逾期貸款均高度集中于長三角地區,主要是浙江、江蘇、上海等地。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銀行逾期貸款已達到5283.54億元,比2011年年底增長31.25%,平均每家公司的逾期貸款為330.22億元,這說明企業資金周轉問題已直接影響到了銀行的資產質量。
銀監會監管二部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坦言,“受國內外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影響和微觀經濟環境及產業結構的限制,今年個別地區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外部市場萎縮、企業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滑等多重不利因素,導致銀行企業資產質量出現波動,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增大。”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長三角地區企業停產現象集中發生在鋼鐵、船舶、光伏等領域,而制造業則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不良貸款明顯激增,這與工信部對“三角債”第一輪摸底中的“制造業、鋼鐵、電力、有色等行業應收賬款增加”的局面形成呼應。
上市銀行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平安銀行制造業新增不良貸款占所有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達44.8%,制造業不良貸款率從年初的0.78%跳升至1.5%;興業銀行上半年制造業新增不良貸款達到3.9億元,占所有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高達78%。總體來看,大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困擾于制造業不良貸款增長。
瑞銀證券分析師勵雅敏分析表示,“過去中國每年制造業的增長幅度都不低于25%,增速非常快,但現在隨著出口迅速下降,制造業正在萎縮,已經步入去產能化的過程,也就無法償還銀行貸款。因此,今年銀行信貸質量問題將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群體,包括制造業的中小企業和房地產開發的中小企業等。”
今年前五個月,浙江省的新增不良貸款就比去年末增加了181億元。浙江省經信委在年中的調查結果中指出,在市場需求萎縮的條件下,浙江省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導致產品價格下降、庫存壓力上升,企業效益下滑,虧損額繼續增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