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試編政府資產負債表 有助評判地方舉債能力
就在多地萬億級穩投資計劃引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擔憂的同時,《經濟參考報》記者9日通過財政系統多位知情人士證實,東中西部多個省(市)正根據財政部發布的試編辦法“低調”試編政府資產負債表,以進一步摸清“家底”。
上述人士表示,盡管此舉更多是致力于推進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試編工作也尚處于方案設計階段,但未來一經正式編制,有望為評判地方政府舉債能力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依據。
上述人士透露,海南省、甘肅省、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已先后啟動試編政府資產負債表工作,河南省焦作市也早已將地方政府債務報告作為預算報告的一部分進行編寫并提交人大審議。
“過去的政府預算管理將政府的債務流量搞清楚了,但年末某一個時點的債務存量是不清楚的。”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石英華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試編過程中的最主要原則是更全面反映地方政府的財政形勢,是為了服務于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整體需要,并非單獨著力于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截至目前,所有的試編地區都未對外公布政府資產負債表,財政部也尚未對外公布試編辦法,大家都非常審慎。”石英華說,“但我個人認為,待‘十二五’末期時機成熟時,有關部門和地區一定會有較明確的說法,使資產負債表跟各地方財政形勢的總體判斷基本相符,并形成長效約束機制。”
去年以來,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多個場合提及“探索試編政府資產負債表”,但并未透露細節。此外,多位財政專家也對此提出建議。
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表示“國家現在有一個非常緊迫的財政體制改革任務,就是要盡快編制資本預算,要編制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如果把它編出來了,我們的債務有多少、能用什么來還債,就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來。”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薇去年也援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研究報告提出建議,政府資產負債表不僅應覆蓋政府部門的資產,還應覆蓋地方政府的全部下屬法人,包括企業法人、事業法人、機關法人、特設機構等,最終應形成縣、(地)市、省三級政府財政部門出具的完整的地方政府財務報告。
但上述財政系統知情人士表示,就全國改革方向而言,試編工作僅限于接受預算撥款的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不會覆蓋“企業化”的事業單位,也不會覆蓋國有金融和非金融企業。該人士解釋說:“改革要一步一步來,不可能一下子覆蓋公共部門的全部資產負債情況,但建議未來將國有金融和非金融企業作為政府資產負債表的附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