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城:“魏府”“相府”遙相望

                2006-01-16 16:32 來源:深圳商報

                  山西省南部的巍巍太行山腹地,有一個陽城縣。如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全國各地來這里的游客,都要看看“魏府”“相府”這一今一古兩處勝跡。 

                  “魏府”故事至今傳頌 

                  1942年陰歷正月,八路軍太岳南進支隊來到陽城縣,開辟晉豫邊抗日根據(jù)地。我黨創(chuàng)建成立了陽城縣民主政府,駐扎在深山小村坪泉。人們親切地稱其為“抗府”,因為縣長叫魏維良,百姓也稱抗府為“魏府”,把去坪泉村稱作去“縣府”。一個縣的政府為何會有不同尋常的影響?陽城黨史工作者做了解釋:當時的山西,敵我力量交錯割據(jù),僅一個陽城縣,有日偽的縣府;有國民黨的縣府;有閻錫山的縣府。這些縣府或姓馬,或姓張。而只有共產黨的政府真正扛起抗日大旗,真正不惜流血犧牲,真正代表百姓利益,因而得到百姓愛戴。 

                  在當?shù)匕傩盏男哪恐?縣長魏維良是一個傳奇人物,直到現(xiàn)在,魏縣長的傳奇故事在坪泉、在陽城依然家喻戶曉。 

                  人們記得,在八路軍南進支隊到達坪泉之前,魏縣長扮成賣貨郎,兩次挑著貨郎擔翻山越嶺,來到地勢險要,外人很難進入的坪泉村,在村里住宿,村里人都認識他,當時他自稱“老魏”。后來人們才知道,他是在為縣政府選址。 

                  當年正月初八夜,八路軍部隊開進坪泉,進村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起初老百姓不知是什么隊伍,連夜都躲上了山。第二天一早,有人發(fā)現(xiàn)“老魏”也來了,卻變成“兵”啦!有了熟人,村民與部隊就親熱起來。“老魏”對大家說:“我們是八路軍,是咱窮人的隊伍,專門來打日本鬼子的。”大家心里有了底,一招呼,說是“老魏”回來了,躲在山上的鄉(xiāng)親馬上回了村,給部隊掃房、騰房、碾米、磨面,真像迎接親人一樣。縣政府駐在了坪泉,“老魏”成了縣長,他仍和群眾嘻嘻哈哈,說家長,道里短,像是一家人一樣,大家仍稱他“老魏”。“魏府”在坪泉發(fā)動群眾,帶領縣大隊打鬼子、殺漢奸、拔除日偽據(jù)點,抗日烽火燃遍全陽城,遠近敵偽聞風喪膽。 

                  山溝里飛出壯麗詩歌 

                  人們還記得,魏縣長的夫人王恒也是陽城縣政府一個非常活躍的女干部,很會做群眾工作,婦女們和她姐妹相稱,很是親熱。她帶領部隊打擊敵匪,威名遠揚,曾將魏縣長從敵人圍困的絕境中解救出來。他們在戰(zhàn)火中結為伴侶,至今在當?shù)貍鳛榧言?他們當年結婚的房子,至今被群眾完好地保存。 

                  陽城成為晉豫邊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中心,許多名人在這里留下足跡。朱德、彭德懷在這里運籌帷幄,朱德在這里寫出名詩《出太行》。趙樹理在這里向百姓學習說快板,創(chuàng)作了《李有才板話》。冼星海以這里的素材創(chuàng)作的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成為民族解放的戰(zhàn)歌,人們至今高唱。朝鮮領導人金斗風在“魏府”的閣樓上與魏縣長抵足暢談。 

                  陽城軍民舍生忘死,終將日寇趕走。后來,陽城子弟又南征八閩,迎來新中國,留在福建做了建設的骨干。 

                  今年,時逢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陽城縣建立了坪泉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陽城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八路軍晉豫邊支隊指揮部舊址、中共晉豫特委舊址掛牌開放。這些舊址都是七八十年到二三百年的老房,至今仍由后人居住,保存著完好的舊貌。看著這典型的中國北方山區(qū)民居房屋的梁柱、樓閣,讓人撫今追昔。12月,在坪泉村前的一塊向陽山坡上,豎起了陽城抗日民主政府和首任縣長魏維良的紀念碑。“魏府”成為太行山明山秀水中的一顆明珠。 

                  “相府”述說時代興衰 

                  與“魏府”隔著縣城遙遙相望的是陽城縣一處古代勝跡“皇城相府”,是當了康熙皇帝35年老師的陳延敬的故居。百姓都說八路軍總部曾駐扎在此。陳延敬還是《康熙字典》總撰官,當過禮部侍郎、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拜文淵閣大學士。一人擔任四部尚書和如此多的要職史所罕有,而父子同編《康熙字典》的盛舉,足見其文功蓋世,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相府建筑是一組氣勢恢宏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有明代“斗筑居”、藏兵洞和祠廟、民居等;有清代所建“中道莊”、冢宰第、大學士第等。相府大門外有一大一小兩座功德牌樓。標志建筑物河山樓雖因辟戰(zhàn)亂而興建,但其在和平時期,卻仍可作觀賞攬勝之用,因而又名“風月樓”。登樓四望,遠近風情盡收眼底。 

                  巡觀兩座今古勝跡,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們在不同的時空里做著對話,交談著人杰地靈的世事沉浮和古今興衰的歷史變遷。

                責編:趙允升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畢業(yè)旅游”預訂火爆 錯峰可降低成本

                “畢業(yè)旅游”預訂火爆 錯峰可降低成本

                6月畢業(yè)季,拋掉煩惱多年的課業(yè)壓力,叫上最要好的同...

                航天旅游有待突破一日游

                航天旅游有待突破一日游

                成千上萬游客涌入,發(fā)射一結束酒泉又迅速回歸“慢生...

                活躍網(wǎng)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