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拱之(1905—1973)女,漢族,河南省信陽市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女子隊,接著參加廣州起義和海陸豐地區的土地革命運動。1929年,她被中央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曾因反對王明宗派主義,被戴上托派嫌疑帽子,受到開除黨籍一年的錯誤處分。1931年回國后,她被派到閩粵贛軍區司令部宣傳科工作,是紅軍戲曲運動的開拓者,當年恢復黨籍。后又因反對王明“左”傾路線,被宣布永遠開除黨籍。她蒙冤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央紅軍中聞名的32名女戰士之一。1935年底危拱之重新恢復黨籍。
抗戰爆發后,危拱之回河南工作,先后任省委秘書長、信陽抗日挺進隊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戰初期,她先后在《風雨》周刊和《行都日報》上發表《動員河南的婦女保衛家鄉》等文章,號召全省婦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辦孩子劇團,到各地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9年11月,在“竹溝事變”中,她和省委書記劉子久等一起指揮戰斗,突出重圍。1940年她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942年任河南省委組織部長。她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并在“搶救運動”中受到錯誤打擊。解放戰爭時期,她隨軍赴東北工作,先后擔任中共赤峰市委副書記、書記,冀熱遼中央分局婦女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她因病長期休養,1973年在北京病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