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思想的迷霧——讀劉國明《西方哲學經典》有感
我們在跟著劉國明先生進行了一趟浮光掠影的西方哲學之旅之后便會發現,哲學并不是云山霧罩的高談闊論,而是在試圖設問和回答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永恒命題,哲學家也會力圖解決其所在時代人們最為關切的問題。那些哲學經典并不過時,即便是早已被中學物理課本斥為笑柄的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其思維方式也值得重視,因為在古希臘更看重的是理念上的真實,即便經驗與之不符,錯的也是經驗。[詳細]
靜下心,聆聽智慧的聲音
通讀哲學經典,劉國明發現,在中西文明的邊界,有太多的思想不謀而合。孔子講中庸,蘇格拉底也推崇中庸;老子說道德,邊沁也冥思苦想道德的目的;我們大談幸福,亞里士多德更認為幸福是終極目的;西方談論上帝、神的存在,我們呼喊“老天爺”,推崇道可道,非常道。他說,文明總是在碰撞中發展。在登封少林寺,至今矗立著“儒釋道三教碑”。它是中原文化極具包容性的見證,也是華夏文明碰撞融合的見證。[詳細]
大學時讀康德的哲學作品,最大的感覺是:每一個字都認識,拼湊到一起卻往往不知所云。而一句話動輒數行的翻譯方式,讀起來也十分費勁。得知劉國明翻譯的《西方哲學經典》中包含有康德的作品,遂直接跳到相關頁面去讀,頓時有了迥異的閱讀體驗:排版疏朗清晰;由于逗號、分號等標點的巧妙運用,譯著短句多,層次分明,表意清楚,讓人有種讀海明威作品的感覺。信、達、雅兼備。 [詳細]
哲學是生活中的鹽
哲學,有什么用?為什么要讀哲學?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甚至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哲學,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能帶來加薪和訂單,不能幫你提干和發達,但是,正如一個從來沒有吃過鹽的人一定營養不良,一個從來沒有讀過一點哲學書籍的人,在精神上也會營養不良。劉國明先生,以超越物質誘惑的毅力和堅持,翻譯了《西方哲學經典》這本書,他懂得了哲學之鹽對于日常生活的重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