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04 > 正文

                架"通道"連民心 站在新起點以自信之姿答民生之問

                2018年03月03日23:03  來源:未來網

                5034

                  今天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東門,在首開的“委員通道”旁,百余名中外記者舉著“長槍短炮”,爭相向全國政協委員拋出“辛辣”提問。

                  【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奮進中國 幸福生活】

                  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新聞網站)北京3月3日電(記者 賀卓輝 廖瑾 見習記者 何欣)“社區醫生到底對百姓有什么作用?”“如何解決土壤污染和農產品安全問題?”

                  今天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東門,在首開的“委員通道”旁,百余名中外記者舉著“長槍短炮”,爭相向全國政協委員拋出“辛辣”提問。

                  2018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開啟,全國政協委員楊利偉(中)、潘建偉(右)、趙紅衛(左)接受記者采訪。(未來網記者 賀卓輝 攝)

                  今天,在全國政協會議開幕會前,“委員通道”率先啟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潘建偉、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委員會主席楊揚等來自多個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接受中外記者采訪。

                  據央視網“委員通道”的視頻直播報道,全國政協委員用生動的身邊故事和形象的語言給記者們奉上滿滿的“干貨”。

                  談到食品安全問題,張桃林委員坦言,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重金屬超標,非法添加等問題在部分地區和一些時段上仍然存在,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吃得安全的,尤其是吃得營養的需求。他表示,食品安全是管出來的,要繃緊安全這根弦,零容忍,1%的不合格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回答政協如何在新時代履行好職責時,呂忠梅委員表示,“有朋友問我,你們政協委員是不是說了話都白說,我給他們的回答就是,我的工作是讓委員們說了不白說。”呂忠梅指出,人民政協是民主協商的最好平臺,專門委員會的工作就是聯系委員、界別、團體還有政府各部門組織協商議政的具體工作機構。

                  十九大開通黨代表通道 展現大國執政黨自信

                  “通道”的變化不只在今年兩會。去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之時,黨代表通道的設立,讓人眼前一亮。十九大期間,“黨代表通道”上舉行了3次面對面的采訪。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董關鵬評價“黨代表通道”時表示,通道是增強透明度的重要體現,這種日益開放的姿態,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大國執政黨的自信。

                  在黨代表通道、代表(委員)通道之前,最初的“通道”設立是“部長通道”,到今天已歷經十余年。

                  “部長通道”開始于2006年的記者“追逐圍堵”,歷經2008年、2013年、2016年三次變遷后,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百米的距離,數十分鐘的駐留,部長通道成為媒體與部長間“零距離”交流橋梁和部委權威的發布地,是新時代中國觀察的微窗口。

                  今年,在部長和黨代表通道的基礎上,新增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通道,“通道”的增設意味著透明公開的交流渠道更加順暢,部長、代表、委員主動靠近麥克風,貼近民意,回應群眾關切。

                  通道并非政績宣講臺 而是直面百姓關切的“問詢臺”

                  紅毯之上,代表、部長、委員的回答是真誠還是敷衍?是大話空話自我炫耀還是接地氣的話語直抵問題核心?

                  縱觀歷年通道采訪,可以看出,因為部長、代表等駐留時間短暫,回答時間有限,通道的數十分鐘容不得水份。媒體犀利的問題擲地有聲,部長代表“不繞彎子”,簡明扼要給出高含金量的回答。若概括“通道”的特征,坦誠、透明、公開、尊重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猶記得,在十九大黨代表通道上,諸如“中央領導人交替是不是有不成文的規定?”“曾有外界認為,以中國的科研水平很難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對于這種質疑您怎么看?”等不少看起來十分“敏感”的話題,出現在記者的提問中。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還曾提問唯一一位在臺灣土生土長的黨代表盧麗安:這次您當選中共黨代表在臺灣引起很大的關注。有些人說你當選了中共黨代表,你就會不愛臺灣了。作為中共黨代表,您覺得您可以對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做出什么貢獻呢?

                  而盧麗安也從容幽默地回答:“第一個問題,我現在當選中共黨代表是不是就不愛臺灣了。這個問題很好笑。我還是中國的婦女代表。那怎么辦呢?我先生怎么辦呢?”

                  對于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質疑以及大陸和臺灣未來發展,盧麗安則表示,“通過我在大陸二十年的生活,以及歷史和黨史閱讀,有一句話跟大家分享,這句話就是,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

                  在“黨代表通道”上,美國中文電視記者莎拉·溫特不無感概:“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采訪,中國黨代會如此開放的媒體環境讓我出乎意料。”

                  亮相的部長、熱點問題數量連年上升 不繞彎不回避

                  逐步開放的媒體氛圍在“部長通道”的發展中體現得更為詳盡。

                  2013年,部長還要靠攔,2014年,曾經一口氣攔下10位部長的“攔部姐”就失業了,因為部長們的通道采訪,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勉強回答到積極回應,通道上亮相的部長日益增多,回答的熱點問題也越發密集。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結束后,人民大會堂開啟首場“部長通道”。未來網記者 賀卓輝 攝

                  2016年,據全國人大新聞中心統計的4次全體會議中,共計25位部長接受媒體采訪,回應熱點問題50多個,如此高效的發布度史無前例。

                  僅過1年,走上“部長通道”的部長數量和熱點問題就近乎翻倍。

                  在人大會議新聞中心工作人員公布的官方統計數據中,2017年兩會期間,累計有46個部門的領導(其中45位為“一把手”)在“部長通道”接受了采訪,共回答了95個熱點問題。在這46個部門中,有9個是第一次出現在“部長通道”上,其中有23張新面孔。

                  熱點問題中,不避“敏感”話題,反腐、就業、退休、食品安全頻頻被提及。教育部長陳寶生被問到教育資源均衡,中國民航局長馮正霖被問到航班晚點,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被問到二胎政策......

                  而今年,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結束之后,部長通道繼續開啟,教育部長陳寶生率先亮相,回應大眾重點關注的“課后三點半”和校外機構補課現象。“部長通道”上對教育的重視,將十九大報告中“優先發展教育”的精神理念貫徹到了實處。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如今部長通道帶了好頭,新設通道緊隨而上,四大通道,四座橋梁,連接四方民心。

                文章關鍵詞:部長通道;委員通道;黨代表通道;中國傳媒 責編:李婭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讓“主動服務”成為干部的自覺追求

                  “部長通道”走出了一條清風撲面之風,走出了一條務實擔當之路,走出了政務公開的大發展,也道出了建設群眾滿意服務型政府的決心。

                • 10部長受訪 “部長通道”掀起小高潮

                  3月9日,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兩會“部長通道”接受記者采訪。”  而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更是“部長通道”的老朋友,9日已是他在兩會期間第三次接受采訪。”  至今,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已有21人次先后在“部長通道”回答記者提問。

                • 直擊2017年“兩會部長通道”首秀

                  國僑辦主任裘援平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

                • “兩會表情”折射心態變化

                  “表情包”,在社交媒體上為網友所喜聞樂見。不管是微笑、皺眉,還是抱拳、欠身,表情之變,背后正是姿態之變、心態之變。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自信的代表委員,讓我們能從他們的表情中,讀懂他們的關切、看到他們的姿態、感受他們的心態。

                • 2018年全國兩會繼續開設“部長通道”回應社會關切

                  據兩會新聞中心負責人介紹,2018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將于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后正式開啟。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