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23:5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劉羊旸、韓潔、董峻)十九大新聞中心21日就“農業科技創新”主題舉行集體采訪,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魏靈玲,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沈玉君,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凌繼河五位黨代表現場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怎樣的發展和進步?唐華俊說,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一些重大品種和技術方面都有很好的進展,一些設施技術在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同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快,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推廣,創新推廣轉化模式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也進一步深化。
在回答如何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這一問題時,唐華俊表示,要在基礎和原始創新上進一步加強,在技術方面加強研發,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以及區域性的技術集成方面。我們將按照新的要求和部署來全力補短板,在短板領域集中力量、加強突破、加強研究,力爭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小麥育種取得了哪些進展?何中虎說,小麥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比如基因組學、基因編輯等,有些領域可能還處于領先水平。同時,育種專家培育了100多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優質綠色的新品種,其中有6個新品種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華北北部小麥的灌溉,全生育期的灌溉由過去的4次至5次,現在減到2次至3次。我國的小麥育種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
如何促進設施農業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魏靈玲說,在科研方面,我們一方面注重自主創新和原創的技術突破,在智能化的設施裝備、植物工廠、農業的物聯網技術、營養液栽培等方面做了很多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搭建國際化、開放的科研平臺,推動我國設施農業基礎性研究的發展。在成果轉化領域,我們嘗試把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農民走通“最后一公里”。
在回應如何解決有機肥推廣問題時,沈玉君認為,有機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但由于使用不便等原因,有機肥在推廣上存在一些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帶動有機肥的利用。在綠色發展新的理念下,我國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出適合我國不同區域特點的一些種養結合的技術模式,包括研發了一些高效的有機肥產品以及技術裝備等。相信今后農業綠色發展的力度還會繼續加大,有機肥的利用將會得到更好推動。
在回答如何解決種糧效益問題時,凌繼河說,對一線農民來說,好的糧食品種能大大提高收益。以前我們種普通大米每斤賣到兩塊錢,現在好品種大米可以賣到十八塊錢一斤;以前想吃好米要從外國進口,現在中國自己種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營養,糧農收入也增加了。
《孫子兵法》中說:“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中國共產黨成立已經將近百年,卻能始終保持這種“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這在世界政黨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銘記黨的奮斗歷程時刻不忘初心,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斗。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要堅持讀原文、學原著,精讀細研、學思踐悟、融會貫通。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一個時間節點一個時間節點往前推進,以釘釘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實。
中國過去五年來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實踐,是中國探索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道路的局部縮影,也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過去五年來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實踐,是中國探索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道路的局部縮影,也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10月26日上午10:00,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發言人在梅地亞賓館二層新聞發布廳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請有關方面負責人解讀十九大報告,并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習近平同志主持大會。
2017年10月24日,2300多名黨的十九大代表和特邀代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出由376名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和133名中央紀委委員組成的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以黨的十九大為新起點,認真貫徹落實報告精神,緊扣民生主題,樹牢宗旨意識,全力做好民生各領域工作,真心實意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用行動助推人民群眾憧憬的中國夢盡早照進現實。
要正確看待處理好付出與收獲、奉獻與索取之間的關系,涵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和品德修養。要學會感恩,帶頭踐行志愿者精神,積極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用行動傳遞青春“正能量”。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3萬多字的十九大報告中,始終堅持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過去5年來,我們取得了一項項令人欣喜的民生成果。
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會。
十九大新聞中心21日就“農業科技創新”主題舉行集體采訪。
今天上午10點,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了第五場記者招待會,介紹了“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關情況。
十九大正在召開,它為中國未來發展繪制的宏偉藍圖,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戳圖,看看你所關心的!
人民大會堂,從東門直通會場一條不足百米的通道,是黨代會期間首次開設的“黨代表通道”。接受采訪的黨代表從容不迫、坦率回答,讓中外媒體領略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坦蕩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