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3日17:1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據相關統計,國內市場90%的藥物沒有兒童劑型,市場上流通的3000多種藥物中,適用于兒童的不到2%,兒童專用藥品嚴重缺乏,成為困擾兒科醫生及整個社會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雷冬竹在京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她建議必須強化兒童用藥的研發與監管。
雷冬竹總結了兒童專用藥品面臨的三大問題。
一是我國兒童藥物劑型欠缺,不同年齡段兒童適合的藥物劑型不同,如嬰幼兒首選滴劑和糖漿劑,2歲至5歲學齡前兒童最好使用溶液劑、糖漿劑、混懸劑等。但是,在做了大量調查后,她發現注射劑和普通片劑是目前我國兒童用藥的主要劑型,兒童服用片劑、丸劑和膠囊劑等藥品,可能造成吞咽困難,有時甚至是致命損傷。她表示,“由于沒有適合兒童的專用劑型,有人便將注射劑給患兒口服或外敷。”
二是兒童藥物規格缺乏。統計結果顯示,在造成危害的兒科用藥錯誤中,最常見的是劑量錯誤,在兒科死亡病例中,濫用、超劑量和蓄積中毒等不合理用藥占比較高。雷冬竹介紹說,由于缺乏專用藥,成人藥物常用于兒童疾病治療,但如何劑量分裝,我國尚未制定標準與規范。
她說:“大多數時候只能手工分割,如一個藥丸子分成兩份或三份。”分割破壞了藥品包衣層,包衣的緩釋、減少胃腸道刺激等作用消失,降低了療效,甚至會加重病情,如損害胃黏膜、給藥量不足導致疾病復發等。
三是藥品說明書表述含糊、不規范。比如“兒童酌減”的提示, 看似善意的消費提醒, 實則模棱兩可, 醫生和家長只能憑借經驗用藥,帶來不確定性,有的地方曾因此導致醫療糾紛。
她建議:
一是藥品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要重視兒童用藥問題,對于臨床急需的兒童適宜品種劑型和規格建立專門審批通道,簡化進口審批程序;二是總結臨床用藥經驗及安全用藥數據,形成行業共識,建設科學規范的兒童用藥指南,促進兒童藥品的研發生產;三是衛計委要組織制定兒童藥品分裝標準與規范;四是規范藥品說明書;五是加強兒童藥品保障的政策規劃和扶持力度。
該活動將攜手全國各地醫院的藥師和醫師,以醫院為基地向社區輻射,對大眾進行兒童用藥安全知識的普及。
基于不少因素的阻礙,兒童中成藥用藥目前比較混亂,專家認為啟動針對毒副反應、不良反應的研究的兒童中成藥用藥再研究刻不容緩。可含有毒性藥材的中成藥共有130個,占品種總數的34.75%;含有2味或2味以上毒性藥材的中成藥共有59個,所占比例為15.77%。
“一片藥掰開兩半吃,在兒童、老人、孕婦等特殊人群用藥中,比較普遍,這種用藥方法是非常粗糙的。目前,我國兒童用藥主要根據兒童體重與成年人的體重比例,將成人藥物的藥量換算成兒童用藥的劑量。要改變兒童服用成人藥的現狀,重點要在藥劑上區分,生產適合兒童的劑型。
占我國病人總數20%的兒童病患,可用的專用藥品品種卻占不到藥物總數的2%。據悉,今年初,《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兒童版)》出版發行,這為兒科臨床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指導與依據。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健康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然而兒童用藥的發展在我國比較緩慢,“手掰藥”現象依舊普遍。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副院長俞雄表示,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鼓勵兒童專用藥品研發和生產”。
兒童藥品的“市場失靈”要求政府伸出“看得見的手”介入,提供制度供給,對行業發展予以引導、鼓勵與特殊保護。事情的另一面,國內有數千家藥廠,而生產兒童藥品的卻寥寥無幾,擁有雄厚科研實力、能夠自主開發兒童新藥的專業藥廠更是鳳毛麟角。
“量酌減、請遵醫囑”、“安全性尚未確定”這些模糊的字眼,常常出現在兒童藥物的說明書上,昨日,國家藥監局召開兒童用藥安全座談會,與會官員和專家稱,兒童用藥缺乏是世界難題,究其原因包括兒童用藥投入成本較高,臨床試驗風險大,且普遍缺乏臨床試驗等。
“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兒科臨床醫生、兒童藥生產企業、兒童健康法律專家等。洪江游說,建議鼓勵兒童藥物研發應從定價機制、醫保制度、招標采購、稅收制度、審評審批等多個方面,增強企業研發生產兒童藥物的動力。
很多藥物或者醫院開立的藥物不一定有副作用的標示,若是醫師沒有叮嚀、藥袋上也沒標示,媽媽一定要主動詢問。
我國每年有約30000名兒童因用藥不當陷入無聲世界。這種切膚之痛,使浠諾媽媽意識到:在用藥方面,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童要用兒童藥,錯誤用藥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多數藥品說明書中僅有“小兒慎用或酌減”、“謹遵醫囑”等描述,缺乏明確的兒童適應癥和用法用量。據中國醫師協會資料,中國目前僅有68所兒童專科醫院以及25.8萬張病床,按發達國家的標準,至少還缺20萬名兒科醫師。
以鄭州兒童醫院為例,屬于二類定點醫療機構,起付線1000元,原先城鎮居民醫保不分段,合并后分段報銷比例為1000~5000元60%,5000元以上70%。14周歲以下(含14周歲)參保居民起付標準減半;其他參保居民年度內在二類以上(含二類)定點醫療機構第二次及以后住院,起付標準減半。
兒科專家指出,3歲以下特別是不到1歲的孩子,由于肝腎等器官發育未成熟,很容易被藥物傷害。成淑鳳提醒,家長發現孩子有發燒癥狀,首先要直接去醫院就診,及早讓醫生診斷孩子的病情,進行治療。
2012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昨晚公布,將從今年5月1日起施行。基本藥物是指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品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
在現實生活中,寶寶的許多用藥問題其實都與藥物的選擇或使用不當有關。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他們的肝臟還沒發育成熟,對藥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他們的腎臟對藥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