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申遺七年仍未獲批 日本韓國印度都在爭搶

                2014-04-04 10:07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的傳承之地,不少人仍舊保持習武的習慣

                  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路已走了7年,幾次擦肩而過,癥結何在?

                  羨慕完別人家的,再戰2016年,太極拳可以成功嗎?從現在起,應該做些什么?

                  國際形勢

                  日本韓國印度

                  也在搶太極拳

                  太極拳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但是,外圍的壓力也讓太極拳申遺困難重重。

                  目前,太極拳有遭到別國惡意搶報的可能。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印度等都已著手太極拳申遺工作,我國如不加快申遺步伐,恐使這一“金字招牌”落入別國之手。

                  “張三豐是遼東濟州島人,現在濟州島屬于韓國。”溫縣政協副主席、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遺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韓國對太極拳覬覦已久,他們用高薪邀請溫縣的一些拳師去開館收徒,普及傳播太極拳,并借助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影響,通過媒體散布太極拳的創始人是張三豐的假說。

                  除了國際上的壓力,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社科院資深研究員韓宇宏說,太極拳在國家層面排名居中,也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為了民族團結,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國家一直致力于把有國外影響的、有利于民族團結的項目先行申報,相應地,漢族的項目就會往后推推。”

                  申遺癥結

                  很難用準確的語言定義太極拳

                  雖然太極拳申遺的情勢緊迫,但光著急也不是辦法,申遺7年無果,其中的癥結也值得梳理和反思。

                  在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英國人Joe很像一個本地人,他的中文名字叫陳少龍,他在這里已經待了15年,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帶著一點溫縣味兒,甚至當地的俚語也會說一些。但就是這樣一個熟悉太極拳和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讓他說說太極拳的定義時,他也不斷提到“神秘”一詞。

                  他認為,太極拳可以看做是武術的一種,但這也是很表面的說法,它還是一種修行,一種哲學或生活方式,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他也不知道怎么正確地描述。

                  他覺得太極拳要申遺成功,首先需要做的,是為太極拳做一個簡單的定義,讓不懂太極拳的外國人可以看懂,不要人為地復雜化和夸大宣傳,越簡單越好,“太極拳注重天人合一,不能像國外的快餐食品,到處都有,卻質量不好。”

                  Joe的話,也道出了嚴雙軍的心聲,太極拳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牽涉到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在文本寫作上,他經常犯難。

                  “不能用一個概念去解釋另一個概念,這樣到最后不是定義變形跑樣,就是怎么也解釋不清楚。”他說,他們的目標就是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來定義太極拳。

                  對此,韓宇宏表示,除了定義,文本上的很多問題回答得也不好,比如文化侵略、非遺保護等。

                  中西方文化存先天鴻溝

                  關于太極拳,中文的表述很多時候讓不了解的人一頭霧水,更何況是翻譯成英文。

                  “申報文本必須翻譯成英文,而我們的專家多數英文不好,中文的意思說清楚了,但翻譯成英文最后變成什么意思,我們就掌握不了了。想找到準確、生動的英文詞匯來描繪太極拳及其理論,是件困難的事,如‘意念’‘天人合一’這些中國人明白的詞匯,沒有對應的英文詞匯,怎么解釋?很費事。”一位參與太極拳申遺文本制作的專家表示。

                  陳自強是陳家溝最大的武校的校長,每年都要帶很多的外國學生,他說,除了言傳身教,翻譯自己的太極拳著作,也很重要。

                  “我先后寫了好幾本書,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些外國學生能看懂的,都是我的外國學生幫著翻譯的,他們看不懂的,都是翻譯公司做的。”

                  他認為太極拳申遺,最大的問題就是翻譯,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很不一樣,找不到合適的翻譯來進行申遺文本翻譯,申遺成功的可能性為零。

                  開出藥方

                  上升為“國字號”工程

                  有了癥結,就需要藥方,那么下一步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推動太極拳申遺的工作進展呢?

                  為了加快太極拳申遺的步伐,省政協副主席龔立群建議:“國家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大對中華太極拳申遺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支持力度。由中國武術協會牽頭、太極拳各主要門派共同參與,組建國家中華太極拳申遺代表團,傾數省之力,以國家之名,加快中華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進程。”

                  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焦作市委書記孫立坤也建議:“將傳承弘揚太極拳文化上升為‘國字號’工程,文化部優先推薦太極拳申報人類非遺,并加快推進申報工作;加大太極拳海外推廣力度,讓太極拳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國家非遺保護中心一位專家曾表示,申遺文本不好的話,根本不可能申報成功。太極拳沒有申報成功,還是因為申報文本沒有做好。

                  對此,嚴雙軍說,3月28日,他們已經就文本問題和國家非保中心的專家進行了溝通,就文本的寫作形成了統一的意見,將盡快召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論證會,有望在近期完成申報文本的寫作,為申報2016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準備。

                  “翻譯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必須能夠理解太極拳的精髓,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能看懂,把我們要表達的意思,用英語準確地表現出來,這是我們的目標。”他說,未來將在全國范圍內找既了解太極拳又熟悉英語的人來翻譯。

                  把握好申遺的度和量

                  在申請非遺和商討非遺的文本上,韓宇宏覺得最難解決的,就是度和量的把握。比如非遺申請成功之后的保護問題。一說保護,地方政府就想到投資,想到蓋房子,想到培訓學員,用硬件設施的完善來代替保護。

                  “國家層面還想到了保護傳承人的問題,但是作用還是很有限,從2003年起,全國開始普遍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別的傳承人已經去世不少,不用說下邊的了。”韓宇宏說。

                  他說,一來經費和人手有限,二來地方政府的認識有限,這樣的難題怎么解決,是下一步要好好考慮的。“還有就是度,政府不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覺得政府不作為;政府過度關注,又容易被理解為這是政府行為,曾經就有項目因為這個原因,無緣人類非遺。”

                  就拿太極拳來說,它是一種武術不假,但作為武術和作為非遺在傳承上是不一樣的,“武術的傳承只是就某種功能性單一去學,而作為非遺的保護,就是從形式到思想,把武術的各種功能原原本本地傳承下來。”

                  (記者 鄧萬里 訾利利 趙強)

                責編:李爭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