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也談“暖炕”申遺:文化資源如何精耕細作

                2014-03-27 09:15 來源:半月談網綜合

                網絡上諷刺韓國申遺的漫畫

                網絡上諷刺韓國申遺的漫畫

                  上周,韓國要將“暖炕”申遺的新聞再次刺激了部分國人敏感的神經,于是乎此前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韓國視頻所引發的“活字印刷術之爭”,甚至再之前的“端午申遺之爭”、“韓醫申遺之爭”都紛紛再度被翻出來成為一些人尖酸批駁的目標。事實上,“暖炕”的譯法頗有誤解之嫌,韓國方面計劃申遺的“溫突”(Ondol,音譯)地熱取暖系統與我們想當然以為的“北方火炕”并不相同。

                  就和之前多次上演的誤會一樣,誤讀與過度解讀在以訛傳訛中成為了“事實”和“刻板印象”,韓國“文化遺產竊賊”的嘴臉進一步被強化。就在一些網友展示自己嘲諷挖苦才能的時候,我們可能又一次錯失了冷靜思考的機會,錯失了一個可能有所收獲的機會。

                  “大戶心理”

                  部分國人:這樣也可以?

                  縱觀近幾年來中國民間對韓國申遺嘗試的反應可見,相當一部分人在看到新聞標題的一刻,常會語帶不屑道:這樣也可以?似乎韓國在大庭廣眾之下拿出自己破破爛爛的老物件冒犯了他們,且不說這些老物件的“歸屬之爭”,單單韓國的這份“敝帚自珍”就讓他們覺得可笑。

                  誠然,作為世界上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最多的的國家,中國坐擁30余項“非遺”項目。沒有人懷疑中國作為歷史文化古國的卓著地位,然而國人中也有不少人懷著“遺老遺少”的“大戶心理”:我們家里的好東西多得很,你們的那些都是小玩意兒。

                  豈不知,中國當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并不樂觀。

                  “我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很多法律和規定,在一些地方,根本沒有很好地落實,成了一紙空文。”3月9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談到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時,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委員表示“憂大于喜”。

                  在馮驥才委員看來,近年來,在國家層面,我們在文化遺產保護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比如,201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并于當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然而,在具體落實和執行中卻走了樣。”馮驥才委員反問道:非遺法公布3年多了,誰見過媒體公布了一例執行非遺法的案例?

                  “沒有!沒有人執行!”馮驥才委員激動地說,“在很多地方,國家的非遺法成了一紙空文!”

                  70年前,11歲的王治升跟著父親在山間學唱古羌經文的時候,不曾想到父親所吟唱的句句都是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像他這樣能熟記經文的羌族“釋比”已寥寥無幾。

                  王治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的傳承人。2009年,羌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入選該名錄僅有的七個項目之一。

                  羌人信奉萬物有靈,釋比被尊奉為可以連接生死界、直通神靈的人,是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精神領袖。

                  由于羌族沒有文字,羌族文化的延續都只能通過“口傳心授”傳承。在這一過程中,釋比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從祭祀還愿到結婚建房,從驅邪治病到送老歸山,羌族一切重大活動都離不開釋比的存在。在羌年的慶祝活動中,釋比開壇唱經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然而,時至今日,羌族30多萬人口中能真正被稱作釋比的僅有40余人。

                  記者在河北、青海、陜西、四川等省份調研了解到,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成果顯著,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逐漸形成。但同時仍面臨“重申報、輕保護”,代表性傳承人年齡老化、傳承主體流失嚴重、“非遺”項目消失過快,非遺保護人才匱乏、經費短缺等方面難題亟待解決。

                  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開發當地的文化遺產。“開發”一詞的使用,遭到馮驥才委員的極力反對。他說,對于文化遺產而言,“開發”是個野蠻的詞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對自己的文化遺產使用“開發”一詞,聯合國用的是“利用”,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用的是“活化”。一些地方政府忙于“開發”文化遺產,目的就是希望從文化遺產中“開發”出錢來,他們忘了文化遺產最需要的是保護和傳承,而非“開發”。

                責編:劉睿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