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0日10:05 來源:映象網-猛犸新聞
隨著電商扶貧工作不斷開展,各項實踐不斷落地成型,農村電商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短板,包括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電商人才匱乏、農產品電商平臺創新能力不強等等,電商進村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為了破解電商進村“最后一公里:難題,進一步用好用活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在內基層干部在電商扶貧中的引領作用,提升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大局,今年4月,太康縣舉辦助力脫貧攻堅電商培訓進村鎮培訓會。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院長曹獻存、河南省網絡營銷協會副秘書長王毅等專家,分別從電商趨勢分析、普及電商基礎知識、農村電商發展及政策解讀,互聯網宣傳,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模式介紹及成功案例分析等角度,進行了講解。
曹獻存就目前國家電商發展形勢、前景以及電商的幾種模式進行了講解,讓基層干部認識到通過電商擴展銷售渠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王毅通過講解農村電商成功案例,結合太康當地農村實際,給大家講解支招,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
“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基層對電商的認識,從根本上解決意識形態的問題,達到凝心聚力、精準發力、苦干實干”,培訓結束后,清集鎮第一書記談到本次活動的主要收獲時說,“下一步,要以電商助老百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闖出一條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本次培訓采取宏觀趨勢與村鎮實際相結合,專業知識講解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效果明顯。”太康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舉辦多期電商扶貧培訓,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力爭開創太康縣新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發展新面貌、新格局、新視野。
據了解,太康縣被確定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以來,在省、市商務、財政部門的指導下,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策扶持為手段、示范帶動為引領,圍繞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實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物流布局、農民就業、農民生活品質提升,統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村市場流通活力。
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的實施為抓手,太康縣構建“五個體系”的電子商務產業鏈,深入建設和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打牢農村產品“上行”基礎,培育市場主體,構建農村現代市場體系,推動農村電子商務成為太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記者 肖萌/文圖)
喜歡囤口紅、有個性、不愛隨大流、男生也開始敷面膜……作為正在接棒成為消費主力的人群,95后正在引來市場關注。
經常在電商網站購物的消費者會發現,同一種商品,在不同時間的銷售價格是不同的。如果加上各類優惠,那么該商品的價格變動就更大了。
沒有收銀員、也無需現金,消費者“刷臉”進店、選購、結算……中國知名自營式電商企業京東在吉林省開設的首家京東X無人超市10日在長春正式營業。
在網上電商平臺瀏覽阿膠產品,各種品牌、多個類型的阿膠產品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差距,消費者不禁疑惑,它們之間的品質會相差多少?
探索發展跨境電商“O2O”零售展銷模式,打通集疏、集聚、關務、運輸、倉儲、交易等多要素多環節多節點的障礙壁壘,推動網上交易平臺與線下園區“O2O”實體體驗中心無縫對接。
近來,淘寶上線了特價版,京東也開展了“拼購節”,普遍分析認為,其意在“狙擊”拼購平臺拼多多。電商巨頭如此看重,拼購到底是什么?商品真的便宜嗎?模式是否可持續呢?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電商下沉帶來的渠道擴張,促使線上酒業迎來高速發展。優價的同時,鼓勵企業探索研發多種供應鏈技術,打破制約生鮮電商發展的技術壁壘,不過生鮮電商仍需探索出有差異性的創新發展模式,尋求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
雖然步伐不一,但中國電商跨境并購有望成為下一波熱點。阿里巴巴集團3月19日宣布,將向東南亞地區頂尖的電子商務平臺Lazada集團增加20億美元的投資。
記者近日走訪市場了解到,3月上旬以來,多家電商在生鮮品類上動作頻頻,多種新鮮水果、蔬菜以及禽、蛋、肉、奶等,促銷的力度都不小。
3月9日,北京市三中院召開關于消費者權益糾紛審理情況及涉電商價格欺詐類案件調研情況的通報會。據三中院民三庭庭長侯軍介紹,去年三中院審結網絡購物引發的糾紛近400起,電商價格標注不規范問題突出。
商品質量存在問題,退換貨等維權行為不易……如今,這些現象在電子商務領域仍時有發生,而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消費不斷升級的今天,電子商務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這些問題顯然亟待破解。
日前,有“中國亞馬遜”之稱的當當即將易主的消息傳來:海航控股的天海投資披露重組進展,其標的資產為北京當當科文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及北京當當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股權。
自“雙11”造節營銷后,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將節日包裝升級,變成電商狂歡節。隨著“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到來,各大電商平臺也紛紛推出各類針對女性的營銷活動。
業內有聲音指出,嚴重依賴電商的物流業同質化競爭激烈,在電商增速放緩的重壓之下,“漲價等于找死”,企業會失去訂單;不漲價,高企的成本一時難以消化。
從“周年慶”“粉絲節”到“購物節”“新年禮”,幾乎是每個月都有促銷的由頭。面對眼花繚亂的價格,消費者常常是暈了頭,殊不知藏在價格差背后的,可能是不同的貨源、不同的配件,甚至只是虛晃一槍的網絡“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