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1日19:18 來源:映象網
想要偷學一兩招農產品上行“速成法”的朋友,你可能要失望了。
本期對話,兩位嘉賓石聚彬、劉五一用各自的案例、視野和思路,講述同樣一個“真理”:農產品上行,沒有所謂的捷徑和竅門。
那有的是什么呢?
石聚彬說,要不忘初心,要相信科學,要真正了解和研究透整個行業,要把精力聚焦在本行業上,要十年磨一劍,堅持堅持再堅持;
劉五一說,要選對領頭人,要選準產品,要用好各類平臺和渠道,要通過專業社等組織起來,要做出個性化特質;
兩位嘉賓講的都是行業最根基、最耗時費力,也最不光鮮惹眼的地方,所謂大道至簡。
我們還在抬頭,試圖高談闊論一些新“風向”,包括新零售等,但兩位嘉賓用經驗告訴我們,不要因此亂了分寸,要腳踏實地,走穩扎實基本的每一步;
對話中,石聚彬說:我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這個行業,你的產品只要比別人強一點,就形成差異化了。
這句話樸素極了,可就是特別有力量。
而這就是本期對話,我們和兩位嘉賓,唯一想要告訴你們的。(文/江朝博)
農產品上行就是品質的上行。——石聚彬
記住這個段子:要想哭種香菇,要想哭得痛明年接著種。——劉五一
老楊會客廳農產品上行專場
1月31日,老楊會客廳農產品上行專場舉行,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主持人楊建國與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聚彬、河南省政協常委、鄭州市供銷社主任劉五一,試圖回答一個問題:我們農產品這么好,為什么賣不掉?
三位嘉賓,現場近50名農產品相關行業從業者、媒體代表等,近三個小時的互動交流,究竟有哪些答案?我們為你梳理出了幾條精華。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聚彬
供給側改革對農產品上行意味著什么?
問 題
不是農副產品賣不出去,而是農副產品質量有待于提高。
石聚彬:供給側改革中,國家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對于我們農副產品來講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是兩個轉換。
第一個轉換,我們國家現在正是一個物資文明階段向精神文明轉換,這樣的話對我們農產品、銷售品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第二個轉換,快消品領域,2017年中國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追求貴價的消費者已經超過平均值,低價的產品現在都是在萎縮的。
從一產角度來說,關鍵問題是,農副產品要由原來由數量現在必須變成質量。
因為原來量變是要填飽肚子,現在這些東西都過剩,不是農副產品賣不出去,而是農副產品質量有待于提高,高質量的農副產品才是重要的。
從二產來說,農產品從集貿市場等銷售出去,就還是農副產品,而如果通過工廠背書,做成標準,農產品就變成了商品。
從田間地頭直接到了市場之間,農產品的質量沒有人來承擔,賣了之后就走了,你不知道該找誰。而二產加工,能夠提供信譽背書,出現質量問題,是可追溯的。
所以,農產品轉換成商品的整個過程,一產到二產,二產到三產,誰能把這個產品做得更貼近消費者,更貼近市場,讓消費者能夠體驗到,提供更多優質產品之外,還有文化的內涵,有更好的服務能夠貼近,這個產品就會賣得更好。
河南省政協常委、鄭州市供銷社主任劉五一
供給側改革中,農民該怎么辦?
問 題
我們對農民的要求太高了。
劉五一:做農產品上行時,我們對農民的要求包括:從種子選擇、土地整理、施肥、后期管理,到收獲,再到做出產品后,把農產品鏈條延長,做出一些增加值等等。
你想想,一個農民也就5-10畝地,讓他具備辨別真假種子的能力,施肥時要能把配方做好,然后要把土壤適應哪個農產品做好,還要把整個莊家維護,包括應對天氣轉變等做好。最后收獲以后,還要讓他賣出好價錢和做電商。
我說,這樣對農民的要求太高了。你看哪個工廠的工人,要從頭到尾,又要做模具,又要做鋼水。
我的想法是,要做專業社、聯合社,就像一個蜜蜂的蜂巢一樣,蜂王只有一個,不管是董事長,還是總經理,要有一個領頭人,其他再分工協作。
如果專業社能夠承擔這方面的任務,實際上對國家也會做出一些貢獻。
老楊會客廳創始人、主持人楊建國
農產品該怎么轉型升級?
問 題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內涵,要靠科學裝備,而不是手工。
石聚彬:農產品轉型升級,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能源的轉型,原來是高排放適應不了當前綠色發展要求,轉型必須把能源這一塊轉起來;
二是通過技術裝備升級農副產品的品質內涵。
你要相信科學,相信科學技術裝備,真正把有效的農業資源給它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和品質的內涵,要靠技術裝備突破,而不是通過手工。
三是生產工藝的轉型。食品加工當中有九個創新,原料的創新,配方的創新,生產工藝的創新,技術裝備的創新,包裝形式的創新,包裝規格的創新,包裝材料的創新。九大創新做得好,才能使農副產品上行中情況有所改變。
四是品牌文化的升級。你說你的產品做得再好,你沒有品牌,沒有文化來作為支撐還是難叫響它。
五是人才的創新。前面四個轉型靠什么來完成?靠人才。如果說沒有人才的升級轉型,前面四個轉型是荒唐的,知行合一才是最終的。
什么樣的組織形式適合農產品上行?
問 題
沒有標準化,農產品很難上行。
劉五一:在農產品上行方面,中國需要一個進步過程,無論是文化,企業,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
以所謂訂單是加工為例,市場和農民約定好,以什么樣的價格,拿到什么樣的產品。但在具體操作中,很容易出現,一旦市場價格比較高,約定就不容易兌現。
而且經常一個產品,來自很多家,品牌不一樣,澆水等培育過程也不一樣。
總之,就是沒有標準化,農產品很難上行。
供銷社能夠起到什么作用?我們的專業社能夠把能人集聚在一起,讓銷售能人管銷售,生產能人管生產,實現規模化農資的投入,地膜、化肥、灌溉等等。
農民手里拿到的產品質量,通過專業社或是供銷社等機構和平臺的組織和背書,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質量。
未來更看好實體店還是電商?
問 題
線下的渠道將來會更好。
石聚彬:我認為線下的渠道將來會更好。
線上和線下的渠道,尤其是有些特殊品種還是從品質和質量是有差距的。
我相信,有些東西我們自己吃,可能會在線上買。但如果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送老師,送幫助我們的恩人,我絕對不會在線上買東西,我絕對會在線下買東西。
我們買產品有四到,一是聽到、二是看到,三是摸到,四是體驗到。只有通過這四到,你才會來購買這個產品。而要做到這四到,只有去實體店。
當然,如果線下開實體店,還是就產品賣產品,還是不行,你需要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很多文化體驗和品質體驗。
未來,要從四個緯度來開實體店:首先就要讓大家能夠來品嘗,來體驗;二是要有休閑的地方,要有坐的人們讓人看;三是你產品的一種展示;四是作為線上線下的融合點,送貨或者說消費者直接到店里提貨。必須具備四位一體的功能,才能把店面的體驗,客戶的體驗做得更好。
老百姓該如何用好電商平臺?
問 題
微博是大江大海,微信類似湖泊。
劉五一: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三點:
一是人,二是產品,三是借助與渠道和手段,必須要用好所有渠道和平臺,包括微博、微信等等。
人是最關鍵的,也是第一位的,再好的事情如果沒有人來推動,也不行。
產品選不好,定位不清,也不方便運輸,容易壞掉等等,肯定也不合適。
最后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平臺。這方面,在鄭州供銷官方微博推動下,全系統組建電子商務企業6家,發展網店52家,在服農助農方面,取得了很多積極的成果。
我也談下個人對微博和微信的看法:
微博是大江大海,微信可能是局域性的,類似湖泊。當然,對于農產品上行來說,各有各的優點,否定任何一個都是不合適的。
農產品沒有標準怎么辦?
問 題
做出標準的時間就是打出自己特色的時間。
石聚彬:農產品上行中,要做好兩件事。
一是,起個好名字。一個好的名字勝過千軍萬馬。以好想你為例,這個名字本身就能自帶流量給大家傳播。
第二個是,要先做出標準。
沒有行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不要緊,我們自己企業要做一個自己的標準。你生產出來這個產品要真的讓消費者,讓市場認可。不要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大家最后都不知道你到底是個什么樣。
做出標準的時間就是打出自己特色的時間,你做大的時間可能就會影響了這個行業的標準。
主持人楊建國
最后,主持人楊建國仍然用五個關鍵詞,總結了農產品,需要做好的五件事:
關鍵詞1:借力
農產品上行要善于借力,用好包括直播、微博等新平臺新通道。
關鍵詞2:差異化
面對同質化比較嚴重的農產品市場,如何真正找準特色,做到差異化發展,是農產品上行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3:體系
無論是企業層面的公司+基地+農戶,還是基層層面的農戶+合作社,農產品上行需要用組織、體系來更好地把分散的力量集聚到一起。
關鍵詞4:質量
農產品上行,沒有農產品的質量保證,剩下的所有方法都是空中樓閣。
關鍵詞5:創新
只有持續創新,才能保證農產品能夠持續上行。
并購百草味,是這個“紅棗第一人”2016年最值得欣慰的事。一個農業產業的實干家,將一顆紅棗賣到全球,石聚彬自己說,好想你的基因里長滿了創新的細胞,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并購百草味也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并購百草味,是這個“紅棗第一人”2016年最值得欣慰的事。一個農業產業的實干家,將一顆紅棗賣到全球,石聚彬自己說,好想你的基因里長滿了創新的細胞,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并購百草味也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個人簡介:
1987年4月——1992年5月,在鄭州市新樂印刷廠工作;
1992年6月承包新鄭縣孟莊干鮮果食品加工廠部分車間;
1992年11月,創辦鄭州市新鄭縣奧星食品廠;
1997年9月改制為河南省新鄭奧星實業有限公司;
2009年8月變更為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
個人榮譽:
2003年7月,榮獲鄭州市創業企業家稱號;
2003年4月,被鄭州市政府評為鄭州市勞動模范;
2004年4月,被河南省政府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
2008年8月,獲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稱號;
2008年12月,獲鄭州市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風云人物;
2009年4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0年4月,“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好想你木本生態園,是“好想你”拓寬領域、創新發展的結晶,是涉農企業拉長產業鏈條、發揮文化優勢的完美模板,更是“紅棗司令”石聚彬展示棗鄉風情、深耕紅棗文化的情懷。
劉五一正是這7名網友之一,另外6名網友分別來自江蘇、陜西、山東、北京和河北,身份分別是網站編輯、技術工人、科研人員、基層公務員、基層干部。相比之下,劉五一的身份具有多樣性:除了鄭州市供銷社主任的身份外,他還是河南省政協委員,在新浪、騰訊等微博上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絡大V”。
11月3日,由新浪網、鄭州供銷等主辦的2017豐收的家鄉活動在河南溫縣舉行。活動采取網絡視頻直播形式向網友介紹山藥挖取的過程,期間十萬多名網友同時在線觀看,讓鐵棍山藥再度在網絡走紅。
“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但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推廣平臺,遇到滯銷情況要善于運用新媒體來解決問題。”在新媒體的世界里,為了“鼎力助農”,河南政協委員劉五一來到鄭州市供銷社工作后,也是蠻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