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省內(nèi)新聞 > 正文

                王巍: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 博物館是普及考古知識的重要陣地

                2017年12月18日18:27  來源:猛犸新聞

                5034

                  他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國家社科項目的主持人;

                  他是迄今為止唯一三次獲得田野考古獎的中國考古學家;

                  他主持的河南偃師商城遺址發(fā)掘,首次發(fā)現(xiàn)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進院落的宮殿建筑,并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標;

                  他主持的陜西周原西周宮殿基址發(fā)掘,首次發(fā)現(xiàn)一組東西對稱的西周大型建筑,為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新資料;

                  他主持的河南安陽殷墟孝民屯遺址的發(fā)掘,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殷墟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的考古發(fā)掘;

                  ……

                  他就是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河南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巍。

                  日前,“舊大陸青銅時代比較考古研究”國際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此次會議聚集了25位全球頂尖級的考古學家,就埃及近年的主要考古發(fā)現(xiàn)、印度河文明、歐亞非大陸青銅時代、洹北商城與殷都、夏商周三代文化等方面進行專題報告與研討。會議期間,王巍接受了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的采訪。

                  希望改變中原相對沉寂的現(xiàn)狀

                  從2017年4月正式受聘河南大學,到此次牽頭成立河南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王巍已經(jīng)在河南工作了近8個月。這樣的選擇,和他的研究方向不無關系。

                  “我主要做的是夏商周考古,河南是夏商周的中心,歷史遺跡豐富,是一個文化的寶庫。”王巍說,談及夏王朝、商王朝的問題,沒有哪個區(qū)域能像河南這樣濃縮了如此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可以說,在夏商時期,河南是大半個中國史。如果河南的夏商考古搞不清楚,那么中國的夏商考古就沒法發(fā)展。”他說,再加上河南大學對黃河文明已經(jīng)進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經(jīng)過權衡,他選擇來到河南工作。“把河南和中國的古代文化推向世界,是大有可為的。”

                  在王巍看來,要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河南。“我國已經(jīng)做了十五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但是在距今5000年~4000年的這個時間段中,相比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黃河下游地區(qū)及遼河流域等區(qū)域,中原地區(qū)的重大發(fā)現(xiàn)較少。這就形成了中原周圍歷史遺跡非常豐富,中原地區(qū)相對沉寂的現(xiàn)狀。”他說,從歷史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來看,夏商王朝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會是某一天從天上掉下來的。此外,黃帝和堯舜禹的活動舞臺,也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qū)。“現(xiàn)在的這種狀況,不符合歷史事實。”他表示,自己來到河南工作,是希望能夠加強河南文明起源研究,聯(lián)合其他大學、嵩山文明研究會和省、市考古機構等單位一起,努力改變這個相對沉寂的現(xiàn)狀。

                  愿景:想要把中國古代文明推向世界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研究古代文明的意義也在于此。”他說,我們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現(xiàn)在依然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乃至思維方式。“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靠一些標簽化的東西是無法解決的。”

                  在他看來,中華民族的輝煌文明是如何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為何核心區(qū)域在中原地區(qū),這不僅是河南和中國人民關心的話題,也是世界范圍的人們都關注的。“我們的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中華文明能歷經(jīng)坎坷而綿延不絕,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需要用國際視野來看我們的文明。”他說,這也是成立河南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初衷。

                  中心成立后第一次學術會議,就匯聚了全球頂尖級的考古學家,研討舊大陸青銅時代的文明。為何會選擇這個議題?“所謂舊大陸青銅時代比較考古研究,就是歐亞大陸青銅時代文明研究。”王巍介紹,這個時間段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1000年,在中國正是夏商時期,在這個時期,河南是王朝的中心。相對應的,往西,比如有赫梯文明、亞述文明等,再往西看,又有希臘的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等,再看到埃及,是埃及的中王國、新王國時期。“可以說,從東方到西方,這個時期都經(jīng)歷了非常輝煌的青銅時代。”他說,在那個時期肯定也有交流,比如,我們的冶金術就是從西亞傳來的,我們的絲綢在那個時期就向西方傳播,玻璃又經(jīng)過絲綢之路從西亞傳入我國。“總之,這是一個交流非常頻繁的時期,也是各個區(qū)域青銅文明非常輝煌的時期。”

                  “成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我有一個愿景就是把中國古代文明推向世界。”他說,通過比較研究,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通過比較研究,促進世界文明的深入研究。“我們會和世界不同區(qū)域的古代文明研究專家一起,進行橫向對比研究,甚至可以聯(lián)合開展一些世界范圍的重大課題研究。”

                  認為盜墓和考古沒有區(qū)別的觀點,“大錯特錯”

                  作為考古學家,對于考古知識的普及,也是王巍很關心的話題。

                  近年來,在文學影視領域,出現(xiàn)了一股“盜墓熱”,從小說《盜墓筆記》《鬼吹燈》到它們改編成的影視劇,均有相當龐大的受眾群體。一方面,“盜墓文化熱”在一定程度上讓普通公眾關注到了考古這個領域,另一方面,受這些作品的影響,有一些人把“考古”和“盜墓”畫上了等號。

                  “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讓我們這些專業(yè)人士感覺很復雜。”在王巍看來,目前,社會上相當一批公眾對于考古感興趣的原因,除了真正出于對歷史感興趣而關注考古的人群外,還有一部分受盜墓類小說、影視劇和鑒寶類的節(jié)目的影響。“沒有專業(yè)背景做支撐的各類虛構的盜墓類小說和影視劇會對公眾產(chǎn)生誤導,混淆了考古和盜墓的本質區(qū)別。鑒寶類節(jié)目引發(fā)了藏寶熱,但片面突出了文物和古董的經(jīng)濟價值,甚至有虛高的成分。”

                  王巍強調(diào),盜墓和考古沒有區(qū)別的觀點,是“大錯特錯”的。“文物最大的價值是它所在的那個位置,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古代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是靠墓葬中的物品放在一起整體表現(xiàn)出來的。”他說,考古發(fā)掘是一門科學研究,通過非常嚴謹?shù)姆绞将@取各樣的信息,來復原我們的歷史和古代生活,而盜墓賊就是拿出來他們需要的古董,這就會毀掉其他大量的信息,里面蘊藏的我們祖先的習俗、理念和社會制度等信息也就隨之破壞了。

                  “很多盜墓分子為了掩飾犯罪痕跡,將墓葬炸掉或者燒掉,舉個不太恰當?shù)睦樱@就如同幾個強盜從故宮拿走了他們認為最值錢的東西后,再一把火燒了故宮,損失難以估量。”他說,盜墓行為不僅是考古“公敵”,更是民族文化的“罪人”。“說句實在話,說盜墓是千刀萬剮的勾當都不過分。”

                  普及考古知識 博物館是重要陣地

                  “通過考古講好文物和遺跡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巍說,中國的考古是我們祖先留下的遺跡,只有我們的古代文明文化是延續(xù)下來的,和現(xiàn)在的生活緊密相連。“考古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可以正確引導民眾去關注這些古跡和文物所反映的古代文明,去了解我們祖先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衣食住行與現(xiàn)在生活的關聯(lián),也是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

                  不僅如此,在王巍看來:“考古雖然是研究人類社會的過去,但研究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我們處理當下遇到的各類矛盾和問題,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將來,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有用的借鑒和教益。”比如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包容學習借鑒,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都是可以從古代社會和人們的生活中得到啟示。“在一定意義上,考古也是和當代社會密切聯(lián)系的學問。”

                  “毋庸置疑,普及考古知識,博物館是重要陣地。需要用老百姓聽得懂、聽得有興趣的方式,進行考古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他說,目前,大部分博物館還停留在文物前面放個牌牌,注明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出土等,“這是標本式的展示,是給學者看的,不是給老百姓看的。”他認為,評價一個博物館的好壞,不是看這個博物館里面有多么精美的文物,而是要看展示的文物是不是讓普通人“能看懂、有興趣、得教益”,“只有站在老百姓和參觀者的角度去解讀,才能讓文物活起來,訴說歷史,引人入勝”。

                  近日熱播的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在說到這個節(jié)目時,王巍認為,這樣的節(jié)目是必要的,也可以稱道的,可以引發(fā)公眾對考古的興趣,還能把他們引導到博物館這樣了解考古的正確渠道里。“但在博物館日常實際操作中,無需花費很高的成本來展現(xiàn)‘高大上’。”王巍說,事實上,每一件東西都是人創(chuàng)造的,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一只鍋是怎么用的,桌椅板凳是如何發(fā)展演變的……這些只需要在解說和圖片上用心,就可以解決。“不用那么高大上,仍然可以饒有興趣。”

                  專業(yè)人員也要學會通俗表達 考古專業(yè)學生可以寫考古小說、通俗讀物

                  “文物、歷史要用講故事的方法講出來。”王巍說,這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只有深入了才能淺出,通俗是一種境界。“文物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意識,深入淺出地傳遞知識。”他說,讓普通人從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開始,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感受我們文明的輝煌和豐富,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文化自信。

                  一方面,缺少專業(yè)背景知識的盜墓類作品對公眾產(chǎn)生誤導,另一方面,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的通俗讀物又很少。“考古小說、通俗讀物,是老百姓很興趣,但恰恰是目前很缺少的作品。”他說,考古專業(yè)和文博專業(yè)的同學,不一定都要去做考古發(fā)掘和考古研究,如果有比較好的文筆,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在了解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利用充分的想象,構筑故事情節(jié),寫出高質量的歷史小說、考古小說,來普及歷史文化知識。

                  此外,在他看來,考古遺址公園讓老百姓可以體驗、模擬發(fā)掘現(xiàn)場,復原出土文物,也是發(fā)揮考古訴說歷史、傳承文明作用的有效途徑。“這是一種讓民眾、政府和學界都很有積極性的做法。”他說,比如,鄭州商城遺址就是一個很好的國家遺址公園項目,這些年做了很多復原工作,他預計,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鄭州商城遺址會大變樣。

                文章關鍵詞:考古;5000年;夏商王朝;1000年;考古研究 責編:彭向華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新聞
                • 財經(jīng)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wǎng)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shù)據(jù)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wǎng)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shù)據(jù)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