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省內新聞 > 正文

                王立群細數家風史:感謝母親讓我內心強大

                2016年02月16日06:50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5034

                  2月3日起,“歡歡喜喜過個年”開辟專題,跟蹤報道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委政法委、河南省委省直機關黨委等部門主辦的2016年文明河南·暖暖新年主題活動之“中原名家話家風”,看看哪些好的家風家訓值得我們推崇。

                   身著一身中式衣服,侃侃而談,顯得儒雅睿智,非同尋常人,這是王立群給記者的最初印象。

                   說起自己如今取得的成就,王立群頗為滿意,有“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師”等頭銜,可以說王老是享譽世界的名人。但見過他的人都能感覺到,他身上沒有一點名家的架子,反倒是更親切。  □東方今報記者 夏萍/文 張曉冬/圖

                  當好學生關鍵看自己

                  今年72歲的王老是這樣概括自己的人生軌跡的:祖籍山東,出生于安徽,童年居南京,8歲移居開封,從此與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

                  說起自己取得的成就,他吐出“家風家訓”四個字。他說,自己這輩子最感謝的是母親。

                  王老說,他的父親畢業于齊魯大學英文系,母親則畢業于女子師范學校,他們家是真正的詩書世家。1958年,學習全優的他小學畢業,卻因為家族成分問題無法進入公立學校,只能被打入另冊,進入一家私立學校。這讓他非常沮喪,但母親教育他:“學校條件差,也能培養出好學生,關鍵看你有沒有骨氣,自己努力不努力。”

                  那時候,母親還常常教他背誦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些話令王老憤憤不平的心平靜了許多,并使他頓悟出,“外在的環境并不重要,關鍵是自己的內心要變得很強大”。此后,不管什么時候遇到什么樣的挫折,王老都會想起母親教他的孟子的這幾句話。

                  痛惜家訓傳承斷層

                  王老認為,現在中國家訓家風的傳承遇到了斷層,這種情況,北方比南方更嚴重。南方交通便利,很多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都選擇了出國,出國時也會把自己的家譜帶上。改革開放后這些人一回國,尋根意識也很強烈,家譜因此回流,基本沒有斷層。而北方人海外宗親比較少,家譜一旦毀壞,就再也找不回來。

                  現在家風家訓的沒落,最重要的還是家族的沒落,過去的家庭中都會有好幾個孩子,弟兄多,子孫多,就要對孩子們進行管教,也就可以形成比較有規模的家訓。而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四二一”型的家庭模式,形成不了家族,因此傳承的基礎就破壞掉了,家族不存在,家風家訓包括族譜也就不復存在了。

                  “很多家庭沒有家譜,不知道姓從哪兒來,祖上都有什么人。這對一代代孩子的成長是有影響的。”王老說,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環節”,家風家訓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必要,更是非常重要。

                  古之圣賢與家教分不開

                  王老坦言,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一直都有家風家訓的傳承。比如說,中國記述家訓家風的這類書叫家書,產生的比較早,南北朝時就有一部名著《顏氏家訓》,從各個方面闡述做人持家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世界歷史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這樣如此重視子女的教育。古人教育子女多是通過祠堂和學校來完成,讓他們誦讀經典,如《論語》等四書五經,即使孩子年齡小不解其意,但仍要求他們爛熟于心。官宦人家、富商巨賈則有自己的祖廟,為孩子請來專門的私塾老師,一對一教學。皇帝有太廟,皇子公主們就是在那里完成最初的教育。

                  “而我國歷史上,許多名人的成就都與家庭的教育分不開。”王老舉例說,北宋范仲淹、晚清重臣曾國藩都得益于家族的訓教。尤其是曾國藩,因為他長期在外,給家里子女寫了不少信,最后編輯成書叫《曾國藩家書》,他的家書對其后代影響非常大。也正是受曾國藩的影響,曾氏家族出現了許多名人。

                  低調才能做大學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河大,王立群教學非常認真負責,行事卻很低調,常常深居簡出,只是一門心思潛心研究學問,甚至好多人同事多年,他卻不甚熟識。

                  王老認為,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低調才能做大學問。而他之所以一直堅守在《百家講壇》,也只是希望能代表河南站在那里,成為河南的一張文化名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權勢論高低,而是能在內心穩住“道義之錨”。這些年,研究歷史的王立群始終堅持著一個學者的本分,不爭名逐利,他笑稱自己對于處界的各種誘惑自帶免疫,依然是甘心蝸居一隅白首窮經。

                文章關鍵詞:母親教育;家風;百家講壇;王立群;王老 責編:謝瑜瑤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息縣:家風家訓潤澤文明新風尚

                  “忠厚傳家、勤儉持家、讀書興家、誠信立家”是龐文禮秉持的家訓,老人親手將其掛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

                • 家風濡養下藍青樹

                  看預報說今天的天氣較熱,最高溫暖36度。大清早的就感覺熱燥燥的,活動方式得改改了,騎單車到郊區外線轉轉吧。

                • 倡導良好家風緊守道德底線

                  為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廉潔從政、從嚴治家,努力通過道德觀念和水準的提升,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創建工作。5月13日下午,信陽市供水集團有限公司組織舉辦“學習‘兩學一做’,緊守道德底線”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活動,公司所有中層干部和在職黨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 通過家風家教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實在在落實到每個家庭中

                  5月10日,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焦揚一行到北京市調研家庭文明建設工作。在調研座談會上,焦揚對北京市家庭文明建設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指出,在北京,無論是鄉村,還是社區,黨建帶婦建,處處可看見。

                • 樹立好家風,純明鏡之心

                  良好家風,是抵御貪腐的無形“防火墻”。“官德正則民風正,官德毀則民風降”。家風純正,滌風勵德,雨潤人心;家風一破,風氣敗壞,污穢盡來。

                • 家風是孩子“隱形的翅膀”

                  家風家訓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家風、學風、社會風氣的影響,有一個不斷進階的過程。家風主要是對人生的啟蒙,學風是對人生的充電,社會風氣則是對人生的淬煉。

                • 八成官員腐敗案與家人密切相關 多有不良家風

                  陳云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不僅廉潔自律,還十分重視樹立良好的家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教科院副院長胡衛建議,當前家庭觀念逐漸淡薄,不利于培育良好的家風。

                •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谷文昌的家風》:清白簡樸奉獻

                  記者近日在福建省東山縣蹲點調研了解到,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盡管已去世34年,但谷家“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仍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傳頌。”  受谷文昌影響,他的子女從來都把自己看作千千萬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吃苦耐勞,生活簡樸,真誠待人。

                • 家風 一把開啟德行的鑰匙

                  家風的積淀與傳承,關系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風”,家風則是踐行價值觀的第一粒扣子。相信隨著家長素質的提升,家風建設必能結出更多碩果,核心價值觀也一定能真正落細落小、落地生根。

                • 把好反腐大門必須正家風

                  日前,劉云山同志在參加陜西團審議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案件看,出問題的干部普遍家風不正、家教不嚴,家屬親屬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形成了家族式窩案、家族式腐敗。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