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識回憶焦裕祿在東壩頭鄉:沒有一點"縣太爺"架子

                2014-05-10 07:42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映象網訊(記者 高晨)蘭考縣東壩頭鄉敬老院副院長雷中疆當年扒火車遇上焦裕祿、治理沙丘熟悉了焦裕祿,對他沒有一點“縣太爺”的架子、從百姓中汲取智慧印象深刻。他說:“這里(敬老院)還有很多人當年曾和焦裕祿打過交道,我希望黨的干部要像焦裕祿那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愛戴?!?/p>

                  希望黨的干部要像焦裕祿

                  3月17日下午4時許,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考縣東壩頭鄉敬老院,副院長雷中疆又一次講起焦裕祿的生平事跡。

                  雷中疆對習總書記說:“1963年的蘭考,被人們說成是好過的正月,難過的二月,面黃肌瘦的三月,見神見鬼的四月。”聽到這里,習總書記說:“這讓我回憶起當年我在陜西插隊的那些日子,情況和你說的差不多,也很苦。”

                  雷中疆曾出任蘭考東壩頭鄉“雷集大隊”的會計。如今的“雷集大隊”已經沒有昔日“白茫茫的沙丘”,所到之處遍地綠樹成蔭,當年張莊的“聯小”學校也在1998年改成了蘭考縣敬老院。

                  現在,身為蘭考縣敬老院院長的雷中疆說,敬老院現已初步完成了“四化”的目標:環境優美化、生活多樣化、管理規范化、食堂電氣化,與當年治沙時一戶姓梁的村民家的一副對聯:“稀糊涂、菜糊涂,稀菜糊涂;紅蘿卜、白蘿卜,紅白蘿卜;橫批:忍饑挨餓”形成鮮明的對比。

                  雷中疆告訴東方今報記者,蘭考縣敬老院是公辦敬老院,每月不但不收錢,每人還發300元的零花錢。這里一共有80多個老人,最大的年齡90多歲?!斑@里還有很多人當年曾和焦裕祿打過交道,我們都希望黨的干部要像焦裕祿那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愛戴?!?/p>

                  當年扒火車遇上焦書記

                  1962年冬,蘭考縣正是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期,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蘭考縣成為全國最窮困的縣之一。

                  1963年3月下旬的一天下午,25歲的雷中疆抱出家中僅有的、用織布機織出的土布,準備扒火車前往安徽蚌埠,聽說那里可以換到米和面。

                  雷中疆告訴記者,當年在蘭考火車站扒火車,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那里是單軌,在蘭考停車的機會比較多,給扒火車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不過,扒火車被抓將被遣送回當地收容站。

                  怕啥來啥,雷中疆還沒來得及扒上火車,就從站臺過來了三個人。

                  對方問:“你們是哪里的?”雷中疆說:“我們是雷集大隊的,準備去安徽蚌埠換些吃的。”

                  “我姓焦,我叫焦裕祿,是咱縣委的。都是我們沒領導好,讓你們受苦了,你們去吧?!苯乖5摰囊?/p>

                  話打消了雷中疆所有的顧慮,“當時心里熱乎乎的,后來,沒有一點‘縣太爺’架子的焦書記再次見到我時,一只手握著我的手,一只手拍著我的肩膀,這樣的情景,到現在想起來我還是非常感動。”雷中疆對記者說。

                  焦裕祿來到蘭考縣后,縣委把“勸阻辦公室”更名為“除三害辦公室”,火車站還專門設立“收容站”。

                  他們反復勸阻蘭考災民不要出外逃荒,而火車聲音一響,很多人都開始向站臺擠?;疖囌究跀D滿了拿著包的男男女女,怎么勸阻都勸阻不了。

                  焦裕祿非常傷心,就跟當時去的這些同志說:“我們如果不能很好地改變蘭考的面貌,我們對不起這些父老鄉親??!”

                  火車站百姓逃荒的事極大地刺激了焦裕祿,他開始深入蘭考,探尋治沙除害的方法。雷中疆回憶道。

                  “扎針貼膏藥”眼前一亮

                  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說,而蘭考東壩頭鄉正位于典型的“豆腐腰”地段,黃河由東西流向經過這里后變為南北流向。“緊沙慢淤浸水堿”給東壩頭鄉留下了大量的沙土、淤泥和水堿,加之雷集至賈寨中間4公里的“大風口”,7級風造就了這里“一片白茫茫的沙丘”。

                  1963年5月,雷中疆所在的第十生產隊的153口人,用3頭牛在300多畝地上收獲糧食720斤,接到這樣的“喜訊”,雷中疆決定結束逃荒,從蚌埠回到生產隊,臨危受命出任大隊的會計。

                  “當年焦書記推著獨輪車和我們一起干活,要是不認識他,根本就不知道他是縣委書記”,雷中疆說。

                  治理沙丘任重而道遠。

                  情的大風揭開“地皮”,村民魏鐸彬母親的棺材板都露出來了,當地村民看到這樣的情況后,索性拿著鐵锨向下挖了一米,把淤泥挖了出來。魏鐸彬見此情況,將淤泥蓋到了母親的墳上,這樣一來,不僅大風吹不動,吹來的沙子也會落在這淤泥上,使“墳頭”越來越高。

                  當年7月,當焦裕祿來到東壩頭鄉張莊村時,看到村民這樣的做法,眼前一亮,大加贊賞村民的智慧,將這個方法取名為“扎針貼膏藥”。這個奇特的固沙方法給了焦裕祿很大的啟發。他相信,一個人靠一把鍬,一個早晨就可以封住一個墳,那么蘭考36萬人,用兩三年的時間,不愁封不住全縣的沙丘。

                  在焦裕祿的推廣下,這個工程整整持續了兩年。蘭考人驚奇地發現,他們腳下一望無際的沙丘下面竟是紅色的膠泥,這些膠泥在他們腳下沉睡了成千上萬年。他們把膠泥挖出地面,封住沙丘。人們看到了蘭考的希望,外出逃荒的村民又重新返回家鄉。

                  土地治堿這個世界性的難題,在貧困的蘭考,在眾多鐵锨的翻挖后,迎刃而解了。

                  永不消失的腳印

                  雷中疆說,雖然焦書記在蘭考縣停留的時間只有短短的475天,但是他找到了除“三害”的方法,造福了蘭考人民,這也是為什么“蘭考人民和焦裕祿的感情很深”的原因。

                  1963年12月9日,蘭考零下十幾攝氏度,焦裕祿頂著鵝毛大雪來到梁孫莊,推開梁俊才老人家的大門,一進門便說:“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讓我來看您的!”梁俊才是位盲人,“讓我摸摸”,他伸出顫顫巍巍的手上下撫摸著焦裕祿的臉龐。

                  下午,焦裕祿又走訪了19個村子,蘭考縣一共有149個大隊,焦裕祿跑遍了120多個生產隊,跋涉了5000多里。“回到家,天都黑了。就是為了除‘三害’,過去的縣長,就是縣太爺,可焦裕祿在這場大雪過后,留下了永不消失的腳印”,雷中疆說。

                  1964年5月14日上午9時45分,焦裕祿的心臟停止跳動。在蘭考縣的475天里,變化的是蘭考縣的面貌,不變的是焦裕祿把沙丘治理好的決心。

                責編:王嘉懿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