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村莊僅兩千余人 竟然有20多家茶館

                2013-01-11 06:33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張恒武說:“大家到這里喝的是茶,圖的是熱鬧。誰家老頭要是有病多日沒出門,肯定會說我要喝茶去,老婆擔心老頭身體呀,就說我給你燒茶,可老頭說,光喝茶沒人,啥意思啊。”

                  在霍清廉、王靜所著的《民間百工》中,對這里的茶館這樣描述:“來喝茶的老人,有二里外東西羅溝的……還有六七里外李程莊的。這些老人無論春夏秋冬,不能隔三天不來茶館。有的趕完早上集(逢雙日)就坐茶館,太陽落山才離去,有的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來吃茶,中午就著饅頭還吃,下午四五點而去。最典型的是王鳳梧村的一位老茶客。他得了腦血栓,行動很不方便,拄一根和他一樣高一樣瘦的青竹竿,一步才挪四指,但他還是要走四五里來坐茶館,邁步與點頭之頻繁,簡直令人感動不已。”

                  說起當年喝茶之風興盛,村民張倉記憶猶新,“我那時候可能也就七八歲吧,藍河邊的碼頭上,都是煙販子,成群結隊在碼頭上歇腳,茶館都在碼頭附近,他們到這里后第一件事就是喝茶”。

                  對于這些遍布村落庭院的農家茶館,對冢頭鎮茶文化頗為熟稔的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蕭根勝認為,農民們在這里嘮嘮嗑,你說說東家的芥菜絲為啥能做得那樣好吃,他說說西家的兒子為啥能考上大學……在彼此的敘說和安慰中實現心靈溝通,消除了怨戾。所以說西寨村的茶館是當地農民的精神家園,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

                  研究者張偉豪在《中州學刊》為此撰文認為,這里的農家茶館是當地鄉村的重要休閑娛樂場所,是農村老年人的樂園,是交流信息的場地,是外地人融入鎮子的中轉站。

                  萬里古茶道從這里經過

                  數百年前,茶香伴著馬蹄聲

                  藍河水畔,是一溜兒紅石條鋪就的小路。“這紅石條鋪的小路,就是當年的茶道,當時的茶商還有其他商人,沿著這條道路運送貨物,到冢頭鎮西寨吃飯歇腳。”郟縣文化局原局長劉繼增說。

                  踩著這些寬約兩米,大部分已深嵌入地面的紅色條石,記者在飄落的雪花中緩步前行,寒風撲面的河邊鮮有人至,難以想象,數百年前的此處,竟然是馬蹄聲聲、茶香氤氳,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這里大口吃著香濃筋道的饸饹面,品著藍河的茶水……

                  《萬里茶路話常家》一書稱:“萬里茶路”是晉商明末清初開辟的從武夷山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貿易路線,總長5000多公里,縱貫祖國南北方,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中國的茶文化就是通過此道傳遍世界各地的。

                  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區采購的茶葉,就地加工成茶磚,水運到“茶葉港”漢口,再經漢水運至襄樊并進入河南境內,沿途經過唐河、社旗、郟縣等地,并過黃河北去。

                  萬里茶道為何能途經西寨村?

                  劉繼增說,西寨村是郟縣冢頭鎮鎮政府所在地,明清時期,冢頭鎮地處許昌至洛陽、禹州至南陽的兩條官道交會處,是當時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興盛時期商鋪達到五百多家。加之水陸交通方便,一時商賈云集,有“日進斗金”之盛況,被人們譽為“小上海”。這里酒樓飯館林立,當地特色飲食饸饹面、牛肉、燒雞等頗為有名,外埠客商多知冢頭而不知郟縣。

                責編:王濤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娛樂圈男神女神當道,個個生的個唇紅齒白傾國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為暑期檔頭一炮,其中隱藏著幾枚重磅炸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