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村莊竟有20余個農家茶館
這里的茶館沒有城市茶館的精致張揚,甚至連個名字和招牌都沒有……
五六個被炭火熏得漆黑的茶壺在爐火上燒著,一堆泡過的茶葉末兒傾倒在爐子旁的木炭旁,氤氳著茶香,十幾個粗瓷茶碗放在案子上,這是茶館專門燒水的地方,只能勉強站下倆人。
隔壁的茶館內,十幾名村民邊打麻將邊喝茶。
這是位于郟縣冢頭鎮西寨村的一個茶館,62歲的茶館老板丁國欣開茶館已有20年了。“租人家的房子,搬到這里有一兩年了。”丁國欣說,“茶水便宜得很,一壺茶5毛錢,也有1元的,隨便添熱水,在這里喝一天都中。茶館里有自動麻將桌,玩一場20元,茶水免費。”說是茶館,其實是在院里臨時搭建的簡易房。雖然簡陋,但用鐵皮裹管連接火爐的土暖氣很給力,里面暖意融融。
看到記者來訪,有茶客端著茶杯圍了上來,“我們這里水好啊,泡出的茶也好喝。”一名端著玻璃杯的村民杯中的茶湯綠瑩瑩的。“我這毛尖都是碎末子,最不好的那種,可用這里的水一泡依然泛綠。”
丁國欣說:“茶水是從附近1公里的一個深井內取的,這個井挨著藍河,雖然沒有以前的藍河水好喝,但還是比自來水好喝得多。”
丁國欣說的藍河,就是茶館前,記者腳下這條繞村而過的河流,其源自禹州,后注入汝河。水中藻類頗多,還漂浮著不少塑料瓶之類的垃圾。“現在的藍河太臟了,以前的藍河水清得很!水嘩啦啦往前流,水聲很響,能聽五六里遠。水皮上都是魚,烏鴉攆著魚一叫,魚群在水里亂竄。那時候,我們村的茶館泡茶的水,都是用藍河水,甘甜。”71歲的村民張倉說,“上世紀70年代藍河水還能吃,后來就污染了。”
雖然西寨村只是一個人口2000多人的普通村莊,竟有20余處茶館。這里的茶館沒有城市茶館的精致張揚,甚至連個名字和招牌都沒有,大都隱于農家小院內。若不是西寨村村支書周冠軍引路,記者實在難以找到這些農家茶館。
77歲的張恒武家的茶館就開在自家院里,茶館內黝黑發亮的小桌子旁坐滿了打麻將的村民,有的用茶館的茶壺喝,也有的用自己帶的杯子。一名拿著塑料壺喝茶的村民說,逢年過節,還有來茶館說書拉弦子的,很熱鬧。
拄著拐杖跑四五里地也來喝茶
茶館成為當地農民的精神家園,在彼此的敘說和安慰中實現心靈溝通……
喝茶已成了西寨乃至冢頭鎮周邊農民生活的一部分。這里的農民有喝早茶的習慣,喝早茶的大都是老人。“老頭們瞌睡少,醒得早,起床出門頭件事就是到茶館喝茶。早上四點多就有人來喝茶了,邊喝邊聊,誰家老母豬生豬娃了,誰家媳婦不孝順了,噴到七八點回家吃早飯。”張恒武說,“到了上午和下午,年輕人會多一些。”
記者采訪時,74歲的茶客朱金明正在打麻將。“我是長橋鎮東谷劉村的,離這里有四五里遠,可我每天一大早準時來這里喝茶,喝了30多年茶了。”朱金明說,“每天為喝茶跑個幾里地,一方面可以活動筋骨,更重要的是,可以和這里的老伙計們聊聊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