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方毅夫
10月30日,22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鴇飛臨中牟縣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在一片開闊的地面停下來覓食。近年來,這一場景每年10月中下旬都會出現,“接待”大鴇已成了中牟縣黃河濕地的“例行公事”。這樣的“例行公事”絕非個例,推進中原經濟區生態建設,林業部門一直在默默行動著。良好的濕地環境之外,河南的森林面積也在不斷增加,并給河南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在去年,河南森林釋放的氧氣就價值515.60億元。
規劃
中原經濟區將構筑
“四區三帶”生態網
什么是生態建設?主要是對受人為活動干擾和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恢復和重建。簡單來說,就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
省林業廳發展規劃與資金管理處處長趙海林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市民普遍關注的國家森林城市方面,目前,河南已擁有5個,它們是:許昌、新鄉、漯河、洛陽、三門峽。此外,還有一些城市正在努力向這一稱號沖刺:比如濟源、鄭州等。各個城市對綠色的追逐,上升到中原經濟區層面,漸漸匯成了一股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的合力。而這,正暗合了《中原經濟區規劃》中提出的加強生態建設的要求。
根據《中原經濟區規劃》,在生態建設上要構筑“四區三帶”區域生態網絡,分別是: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伏牛山地生態區、太行山地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沿淮生態走廊。當然,“四區三帶”最關鍵的要素是造林,在《中原經濟區規劃》中,四區和三帶的建設重點內容,都涉及了造林問題。
中牟縣黃河濕地吸引大鴇停歇,說明中原經濟區內的黃河灘區,其生態涵養至少已獲得了鳥類的認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