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趙”現已走向海外 (首席記者 杜小偉圖 )
全省8440余項“非遺”全部由政府出資不現實
一些網友、學者建議應實施生產性保護“非遺”
核心提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靠吃財政飯,還是靠自己干?昨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完畢。“非遺”如何保護,成為熱議焦點。
不少網友、學者認為,雖然政府部門是“非遺”保護的主體,但是,政府可撥出的“非遺”保護費用十分有限,全省8440余項“非遺”項目全部吃“財政飯”并不現實。
他們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生產性保護”,政府部門應當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非遺”生產性保護。
【熱議】
“非遺”保護,靠吃財政飯不現實
邢廣連,河南中原民間民俗藝術展演團團長。
他說,總體上,河南省在非遺項目上投入比過去多了太多,但是“非遺”保護中仍存在不少尷尬。例如,他所在的展演團,有幾十名民間藝人,從事捏面人、剪紙等。但是這些民間藝人生活窘迫。一位捏面人的李師傅,80多歲,只領到政府發的“非遺”傳承人證明,沒拿到一分錢補助。
邢廣連認為,雖然政府主導“非遺”保護,并將“非遺”保護、保存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但是,實際上政府可撥出的“非遺”保護費用十分有限。
網友“黃河浪子”也表示,“非遺”保護,靠吃財政飯非常不現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非遺”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建議】
對“非遺”進行生產性保護,促進非遺“造血自救”
在鄭州輕工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江風看來,河南省有8440余項“非遺”項目,如果一一由政府出資保護,恐怕并不現實。他認為,“非遺”項目要注重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不斷創新,進而發展自身。
他說,把一件民間藝術品賣掉,它不值錢。但是,如果你把它研究出來,通過某種手段再去發展,它的價值就大了。比如,開封汴繡、禹州鈞瓷都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和銷售公司。這些“非遺”項目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生產性開發,來適應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并保留原有的手工技藝,達到保護這門技藝和“養活”傳承人的目的。從社會效益來講,還帶動當地1萬余人從事文化產業。
【觀點】
要不要逼著“非遺”去掙錢
但是,“非遺”生產性保護,也備受爭議。有人說,“非遺”生產性保護,就是讓“非遺”產業化,逼著“非遺”掙錢。
“這實際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誤讀。”陳江風表示,“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核心,在于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生產性保護的底線是不能破壞傳統核心的技藝,特別是要強調“留住手工”。
他舉例說,去年8月份文化部評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河南省掌握鈞瓷燒制技藝的兩家公司入選。入選的重要條件就是,要在生產中實現有效傳承,讓傳統的技藝、傳統的知識體系和傳統的文化得到有效傳播和傳承,最終使中國的文化得到繁榮。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核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