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3·15晚會23年的維權江湖:許多的人生被改變

                2014-03-13 09:28 來源:中國周刊

                  3.15江湖

                  52年前的這一天,肯尼迪在美國國會發表了《關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費者的“四項權利”。

                  21年后,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3年后,中國的普通消費者們開始知道這一天和自己的特殊關系。

                  而直到5年后,也就是23年前,當這個日子被搬到了電視熒屏上,以晚會的形式予以彰顯,圍繞著這一天的江湖才真正風起云涌起來。

                  這一天,只為了一個權益——一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權益,一個在金錢利益的商業大潮中弱不禁風的權益。

                  23年來,每到這一天,有些人提心吊膽,有些人望眼欲穿,有些人幸災樂禍,有些人義憤填膺。

                  很多企業因這一天而倒下,很多行業因這一天而黯淡。很多人因這一天灰頭土臉,甚至鋃鐺入獄;也有很多人在這一天里成為了英雄。這一天催生出了一個全新的職業,這一天也造就出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傳奇。

                  這一天有歡笑,也有淚水;這一天有明槍暗箭,也有利益糾葛;這一天有強者的蠻橫,也有弱者的呼喊;這一天有正義的伸張,也有無奈的嘆息。

                  這一天,七情俱在,豐富多彩。

                  然而,23年過去了,當我們再一次被這一天的鬧鐘所喚醒,是否應該理智地想一想:在因為維護我們的權益而誕生的這一天的江湖中,我們到底是觀眾,還是主角?一幕幕悲喜劇上演之后,我們的生活到底改善了多少?在那江湖的盡頭,到底誰會是勝利者?

                  或者,這一天的江湖,會有盡頭嗎?

                  23年的那些人

                  3.15,一個關注人們生活底線的平臺。23年來,從曝光不合格產品到喚醒公眾維權意識,從拷問企業道德到呼吁行業誠信,從影響民眾行為到呼吁政府立法,它的每一次出手,都能激蕩起生活的浪花。有人說它是全球消費者的節日,有人說它是對無良廠家的審判日,也有人說它是對個人利益的維權日。無論如何,許許多多的人生被它所改變著。

                  【他們,是幕后功臣】

                  ●第一屆3.15晚會導演:王寶安

                  1990年底,王寶安率領《消費者之友》欄目組在廣東做一屆消費知識競賽。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他偶然從國外的一些資料里了解到:有一個日子叫“3·15”,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這一發現讓他很興奮,便和兩個同事展開了“頭腦風暴”,商量著能不能搞一臺晚會,“這樣的節目應該能夠喚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1991年3月15日晚8點,一臺名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消費者之友專題晚會”的節目在中央電視臺2套播出。“原來,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可以退換……”一臺晚會下來,人們如夢初醒。

                  ●第一個詳盡報道保鮮膜有毒的記者:李秀中

                  2005年10月13日獨家報道日韓生產PVC保鮮膜可能致癌。14日,國家質檢總局就開始部署在全國口岸加強對進出口PVC食品保鮮膜的檢驗,并在全國開展對PVC食品保鮮膜生產企業和產品的專項檢查。 13天之后,質檢總局叫停有毒PVC食品保鮮膜生產。

                  ●第一個深入傳銷組織的臥底女記者:王亞丹

                  她步步為營,逐步摸清了這個非法組織暗地運行的來龍去脈。從1997年第一次參加3·15晚會,曝光不合格醫療器械,到2008年揭露假藥“人胎素”黑幕,王亞丹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撕開不法分子的遮羞布,將社會中黑暗的角落暴露于公眾的目光之下。她的片子,成為每年3·15晚會的一種期待,點燃了廣大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也記錄著中國一天天完善的法制進程。

                  ●暗訪“藏秘排油百草減肥茶”案的記者:斯琴

                  當時,一種減肥茶風靡全國,然而,這種打著玄乎名號的減肥茶,其實是一個由不法商家締造的消費陷阱。要想拆穿這個騙局,就得找到當事人,讓他在鏡頭面前說話。參加了兩屆3·15晚會的斯琴,打扮成娛樂主播,成功完成了這次暗訪任務。

                  ●曝光遼寧興城勾兌名優假酒案的記者:鄭軍

                  他是3.15劇組的元老級人物,為了節目的成功播出,甘愿“冷落家庭,冷落親人,冷落朋友”,只為還老百姓一個健康的消費環境。

                  ●行走在暗訪第一線的記者:陶海軍

                  他長達七年的暗訪經歷,就像冒險電影一樣驚心動魄。“做暗訪多了,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更強了。做3·15晚會是我很期盼的事情,這一天是一個象征。我希望我可以參與其中,一方面鍛煉業務,更重要的是把一個問題直接揭露出來,對老百姓有很大的益處。”

                  ●第一個點名“三鹿”的記者:簡光洲

                  2008年9月11日,《東方早報》刊發的一篇《甘肅14名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的報道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報道的作者簡光洲是第一位對“三鹿”點名的記者,被許多人視為中國新聞界的良心。因為他捅破了那層紙,一個有著半個世紀歷史的知名企業轟然倒塌;因為他捅破了那層紙,一個涉及整個乳品行業的黑幕被揭開;因為他捅破了那層紙,難以計數的被傷害的和將要被傷害的嬰兒得到了挽救。

                  【他們,愿以此為業】

                  ●王海

                  直到今天,“中國打假第一人”仍然是王海最有名氣的頭銜。另外,他還是一家商務顧問公司的老板,除北京外,在杭州、廣州、深圳都有分公司,主營業務仍是“打假”。

                  “職業打假人是好事,這是一種制度設計,個人打假給國家增加了一項免費福利,相比工商、質檢、公安等部門的打假,個人打假是不需要付出國家成本的,不花納稅人一分錢,這本身也是公民維護國家利益檢舉的一個義務。”王海這樣給這個職業定義。

                  王海還在做兩個非營利性項目:一個是參與成立了和諧社區發展中心(簡稱GOCO),另一個就是“王海熱線消費者權益保護項目課題組”,也可以算是一個準消費者組織。

                  上世紀90年代,假冒偽劣產品泛濫之時,年僅22歲的王海橫空出世:1995年,他在北京知假買假,成功索賠8000元人民幣。這不僅成了引發極大爭議的年度事件,也給軟弱的消費者群體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喚醒了大家打假維權的意識。同時,它還標志著職業打假人的誕生和職業打假時代的開始。

                  這一事件被稱為“王海現象”,一時間,眾多媒體紛紛對這一現象作了報道。王海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熱點人物,飽受推崇,也面臨爭議。

                  王海的出現造成了眾多商家的恐慌,許多商家甚至印發王海的照片,讓售貨員記住這張“可憎”的臉。關于各界對王海的評價,有人說他是“打假英雄”、“腳踏實地的愛國者”,有人說他是“黑吃黑”、“刁民”等等。王海覺得,獲獎等一些正面的鼓勵已經過去,他可以淡然視之,但是一些惡語中傷的人身攻擊卻常常使他感到惱火。

                  “我不但受到了個別執法部門的冷嘲熱諷,而且還遭到了一些人士的指責和反對。我不理解……我很困惑,難道我做一件于國于民都有益的事情錯了嗎?”曾經在一次消協的座談會上,王海表達自己的困惑。

                  盡管如此,以一己之力打假維權的“王海模式”在全國范圍內被不斷復制著。并延伸出一組人物:“笑面狼”劉殿林、“雷鋒式”維權的郭振清,還有丘建東、王洪、喬占祥等等。

                  所以,有人曾風趣地說,王海打假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打出了一個可以賺錢的新行當。

                  走過快20年的打假維權之路,王海的打假手段早已從知假、買假、索賠發展為公司化打假維權。他的經歷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打假維權的一個縮影。

                  在他看來,如果人們對3·15的關注還是那么熱鬧,只能說明打假之路仍要繼續,因為商家的欺詐行為并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減少,打假還有市場。

                  ●劉江

                  真名黃勇。1996年,劉江在成都一家煙店買了一條發霉的外煙,后經協商獲賠2000元。劉江受到啟發,走上職業打假道路。因參與眾多較有影響的打假事件,被譽為“四川打假英雄”、“成都王海”、“打假專業戶”,被視為成都職業打假的領頭人物。

                  ●劉殿林

                  “笑面狼”——劉殿林,中國知名職業打假人,也被稱為“私人偵探”。1998年3月開始,劉殿林赴北京追隨王海。2000年,劉殿林成立了廣州笑面狼咨詢公司,開始了與企業、政府執法部門密切合作的打假歷程。

                  ●葉光

                  原是重慶某局執法官員,1997年起從事職業打假后脫離原單位,入行已近10年,曾是“中國個人打假20人”之一。在2004年,他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全國打假斗士”,戰績顯著。葉光是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道》特約調查人,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授權質量法維權調查機構負責人,較出名的案例是對水貨手機、劣質白酒、性病游醫、假冒輸液器的打假。

                  ●臧家平

                  有“山東王海”、“假藥克星”之稱。2003年曾被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是我國《消法》頒布實施以來,“職業打假人”涉嫌刑事犯罪第一案,職業打假涉嫌犯罪第一人。出獄后,他主要接受企業的委托,查制假窩點。

                  ●楊劍昌

                  他當選深圳市人大代表的5年間,所提議案和建議案達130多件,總計25萬字。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政策、法律、文化等多個方面,被媒體稱之為深圳的“議案大王”。

                  ●王海東

                  1997年,在“王海”一系列風云事跡的鼓舞下,他毅然辭職,成為一名職業打假人。第一次,王海東在一家商店花4500元買來兩部進口電話機,找到商店經理說這是走私的,要求“退一賠一”。那一次他打了勝仗。

                  如今,王海東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職業打假人,他對自己新的定位是企業顧問和維權人士。

                  ●徐大江

                  近年來在廣州較為活躍的職業打假人之一。2004年,憑著對“超市購物去皮重”、“騰訊公司一毛錢信息費”等消費誤區的大膽叫板索賠,徐大江逐漸聲名遠播,成功登上各大超市的“黑名單”。打假的同時,在與企業的交手過程中,徐大江逐漸找到了一條“生財之路”——當顧問。

                  ●呂長富

                  原重慶質監局副局長,中國科技打假第一人。在實戰中,研究了100多種假劣產品的快速檢測、鑒別方法,消費者說他是“制假買假的克星”。好多人稱他的打假方法為“呂氏打假法”。

                  2005年,呂長富被中國消費者協會授予“3·15”個人榮譽獎章;2006年成為首位重慶籍和國家質檢總局入圍央視“3·15”貢獻獎前三甲的打假英雄;2008年獲重慶市消費維權貢獻獎;2011年6月被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授予“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吳石林

                  吳石林是湖南省安化縣清塘鎮的一個農民,20年前他因為接受不了街坊鄰居受到假冒偽劣食品危害后卻自認倒霉而走上了幫助鄉親們維權的道路,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一路走來竟然已經過了20個年頭。

                  ●邱寶昌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多年來,全國各地向他求助的消費者不計其數,他也一直堅持義務為消費者提供幫助,代理消費維權案件數百起,義務為消費者提供咨詢數千次,被大家稱為“維權律師”。現在,邱保昌每天都會收到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寄來的求助信件數不勝數。

                  邱寶昌說:只要為消費者贏得合法權益我就高興,錢夠生存就行了。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