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仍然有許多選擇
今天討論“怎樣做父母”特別艱難,因為在激烈的考試競爭中,很多家長陷入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難以自拔。盡管還沒有一抓即靈的方法幫助家長們改變,但在同樣的教育環境中家長仍然有許多選擇。
家長能夠改變的是自己,包括一些不正確的教育觀和教育價值。首先是要淡化分數競爭,不要迎合現在流行的應試教育的評價,尤其在孩子的小學階段,考多少分真的沒那么重要。安徽休寧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狀元縣,歷史上出過17名狀元,現在正大力打造狀元文化,而那17名狀元卻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上海曾有位老師對所教過的每一屆學生做過長達20年的定量調查,發現日后事業有成的,都是當年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對這個所謂“第十名現象”的合理解釋,無非是那些好學生為了一種評價規范,把自己真正的個性丟失了,這個代價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提到起跑線上的競爭,中國孩子的起跑線已經從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不僅幼兒園都留家庭作業了,而且幼升小的考題還有一定的難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線上的秒秒競爭只對劉翔重要。今天的兒童有很多沒有輸在起跑線上,是“累死”在起跑線上的。
關于亞裔學生的教育奇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面試專家,面試過許多到美國考試的中國學生。他認為,對于每一個中國家庭創造的教育奇跡,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續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拭目以待這種成功能持續多久。在美國16到24歲的亞裔女性中,華人的自殺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亞裔本科學生自殺率是全美大學平均自殺率的三倍。究其根源,是在一種高壓模式下和應試教育環境中形成的人格,缺少如何為自己負責,如何選擇、判斷和處理各種問題,如何自我控制和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他們的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又不愿求救心理醫生,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相當高。這種分析相當深刻。
確立平民教育價值取向
人生的圓滿比某個時段的出彩更為重要。遺憾的是,今天人們每每把教育和幸福連在一起時,卻將教育演繹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滿足家長虛榮心之類的膚淺層次。對于教育如何增進人的幸福,周國平有過一個簡單的定義,即八小時內找到一件自己喜歡的且能夠干好的事,八小時外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
這話實際是涉及了教育的兩大任務,一是要讓孩子的內心有聲音,要有自己喜歡的事;二是要讓孩子能與人和諧相處,善于交往、合作與溝通,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人。
家長的成功觀、價值觀需要轉變。對于兒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導,三是解放,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沒的力量。這是魯迅在“五四”運動當天寫的,今天仍然可以作為當代家庭教育啟蒙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
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兒童”,針對的是封建主義對兒童的束縛。今天,是現代社會了,但依然值得我們深思:只重視應試教育對兒童的壓制和束縛的狀況怎樣呢?
中國的家長需要確立平民教育的價值取向。我們進入到一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時代,今天就是以平常心培養合格的現代社會的公民,不要只求出人頭地,而要為這個社會盡自己的責任。
與此同時,我們正在打造一個網絡化的學習型社會,因此更有可能超越以往一次性學歷教育對人的影響。我們已經有網絡公開課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資源,一個人只要愿意學習,完全可以在終身學習的視野下規劃自己,通過利用社會化資源自主學習達到成功。
名人的家庭教育觀
有一個尚未引起家長們關注的現象:大多名人之后都平平淡淡,沒有所謂成功過;而且名人作為家長也不要求子女出人頭地、成為名人。老舍對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負人也不被人欺負,第三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兒子舒乙成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長,主要做一些文學研究和評論,退休后開始畫畫,所畫的非常個性化的國畫,經常提供給公益活動,他是個有豐富色彩的人。
傅雷是家庭教育中嚴父的典型,其“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的名言令人耳熟能詳,由于對子女要求非常之高,使他的家庭教育差一點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對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聰與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的兒童,都是在家長的“捆綁”下長大的。于是“天才兒童不打他也能成為天才,否則打死他也成不了天才”又成為家庭教育的一個新話題。
葉圣陶的名言“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非常發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顆沒發芽的種子,最后長成什么,不完全是家長的意志決定的。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善待兒童的最好做法是順應自然,家長的智慧應該在這里。
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健全的公民,要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責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變,這是我最想對中國家長們說的。在大環境暫時改變不了的時候,面對“是給孩子提供一個避風港還是第二戰場,是讓孩子多睡一小時還是多上一門課”的問題,家長們的選擇至關重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