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負利率“助燃”投機熱 誘發居民“投資異化”

                2012-03-14 16:52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文章:負利率“助燃”投機熱

                  從農產品到收藏品,惡炒之風下須警惕負利率誘發居民“投資異化”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陸文軍

                  近期,商品價格上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從基礎農產品到老百姓餐桌上的副食品,再到其他日用品、商品、投資品領域,漲價報道也屢見報端。尤其是游資炒作引發的一些商品上漲,例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都反映民間投資甚至惡炒帶來的市場波動。

                  不可忽視的是,今年以來,持續出現的“負利率”已成為我國宏觀經濟中的一個突出現象,出于對持續“負利率”的擔憂以及業已出現的通脹預期,居民閑置資金的投資保值意愿強烈,而國內投資渠道相對較少。尤其在樓市調控政策趨緊、股市波動不斷等情況下,居民最常見的投資渠道風險已經加大,導致部分民間“熱錢”從股市樓市轉而開始涌入“灰色地帶”,容易引發資產泡沫激增,甚至市場動蕩。

                  全民“賽跑”CPI

                  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走高,9月CPI同比上漲3.6%,創23個月新高。而居民的實際存款連續8個月維持負利率的格局,雖然央行適時啟用了加息手段,但負利率問題依然存在。

                  與此同時,民間大量“熱錢”除了涌向股市、樓市、金市進行投資保值,市場上又開始出現大肆炒作農產品、郵幣卡、寶玉石、君子蘭、武夷茶等“另類投資品”的苗頭,導致一些本不該成為投資品的標的物在“擊鼓傳花”式的炒作下身價暴漲,甚至影響正常市場秩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說,長期負利率背景下,出于資產保值增值目的,容易誘發居民“投資異化”問題。

                  他舉例,2007年國內曾出現了物價快速上漲、負利率變得較為嚴重,此階段也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恰好迎來價格猛漲的時期。2007年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從7月份超過5%的關鍵點,之后高點在8月份達到6.5%,與之相對,我國股市在這兩個月間分別大漲17%和16.7%,房價也出現飆升。

                  雖然并不能證明股市、樓市暴漲是由于“負利率”效應引發的“儲蓄大搬家”所推動,但資產價格猛漲與資金面之間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當時市場流行的一句口號是“跑不過劉翔,但必須跑過CPI”,可見人們對存款負利率的擔憂溢于言表。

                  “慌不擇路”的投資熱

                  當前,“負利率”助推通脹預期,并可能誘發居民投資消費行為扭曲的情況更為復雜,尤其是在房地產調控背景下,部分居民投資可能“慌不擇路”,進入了高風險甚至已被暴炒的領域。

                  一方面,一些奢侈類的消費品持續熱銷,其背后的一大推手就是居民通過提前購買這些昂貴消費品以圖實現某種財富保值訴求。在熱銷背景下,這些商品價格快速上漲也刺激了消費者“買漲不買跌”的購買欲。

                  今年以來國際金價上漲達兩成,但市面上的黃金首飾、黃金工藝品零售價漲幅卻遠遠超過原料漲幅,而市場銷售更是成倍上升,今年國慶期間上海一些大型金店首飾銷售額增長了3倍,但其實黃金首飾、工藝品并非投資品,基本沒有保值功能。另一些高檔家具、汽車,也被當作保值品成為消費者熱衷購買的產品,如紅木家具價格今年來漲幅超過30%,高檔材質如黃花梨、紫檀更是漲了十倍。

                  另一方面,相比于通過超常規消費來進行財富保值,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炒作之風又起,不少民間財富相信通過炒作投機,能使財富增值。于是一些“另類投資品”在資金配合下應聲而漲,從大蒜、綠豆到曾經經歷暴漲暴跌的普洱茶、君子蘭、黃臘石、龍魚、錦鯉、金錢龜、猴年生肖郵票……

                  長期從事收藏品交易的上海市收藏協會副會長宣家鑫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市場上泛濫的“另類惡炒”其實是少數人“做莊”,利用民間資本急于尋找投資增值途徑,以虛假的財富效應作為誘餌,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和資金進入這個“擊鼓傳花”的游戲,使早已與價值背離的價格不斷水漲船高,瘋狂制造泡沫,從而從中漁利。

                  出路在新經濟增長點

                  “實際上,這種所謂投資品并沒有正規流通市場,隨時可能無人接盤,被套牢甚至傾家蕩產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勢必加速泡沫破滅,可能在社會面造成負面影響。”宣家鑫認為,雖然從目前來看,“投資異化”現象還屬個別,處于萌芽階段,但其進一步擴張的趨勢,對經濟領域乃至社會領域的波及亟待重視。

                  另一業內專家稱,全球流動性泛濫引發金融海嘯,但危機過后全球各國流動性問題并未解決,反而貨幣量猛增,導致不少投資者“逃離軟通貨,追捧硬資產”,目前居民“投資異化”問題不容忽視。

                  “表面是不正常的投資、投機行為,背后是通脹預期惹的禍。”他指出,在這種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費投資取向背后,實際存在著民間閑置資金的強烈投資保值愿望與目前較少的投資渠道的突出矛盾。

                  他建議,對于渾水摸魚、壟斷市場、囤積居奇、惡意炒作的個別行為,應保持高壓態勢,堅決予以打擊,將投資異化可能引發的風險遏制在萌芽階段。同時,積極為民間閑置資金尋找出路、設置出路,“最關鍵的,還是盡快尋找經濟增長點做大實體經濟‘蛋糕’,引導居民參與實體經濟的投資方向。”

                責編:萬晴晴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娛樂圈男神女神當道,個個生的個唇紅齒白傾國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為暑期檔頭一炮,其中隱藏著幾枚重磅炸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