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建設”刻不容緩
誠信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政府帶頭垂范,以民主、法治為依托,以尊重民眾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為準繩運行公權,積極營造崇尚誠信、扶持誠信的社會環境。
文/江金權
“人無信不立”,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古信條,而今面臨極大挑戰。隨著公眾對社會誠信現狀評價的走低,由誠信缺失引發的信任危機使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渴望誠信卻又不敢踐行誠信的怪圈。
針對這種現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誠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誠信缺失的幾種表現
毋庸諱言,誠信缺失已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政務誠信缺失。以政府采購領域為例。實行政府采購,本意是引入競爭、節省開支,可政府采購領域卻往往成為腐敗的重災區,甚至出現了海口市一個“五無”空殼公司——海口星海利達軟件開發有限公司贏得590萬元政府采購大單的奇聞。當前政府采購領域的腐敗呈現三個特征:潛規則成顯規則,即政府采購經辦人員收受回扣幾乎成了人人皆知的顯規則;權錢交易開始明碼標價;高價采購,官商共謀賺取差價。類似的事情在其他政府部門同樣存在,比如,保險行業(大多是官辦或有政府背景)存在不少高保低賠的“霸王條款”(車險行業尤其如此)。失信雖然發生在少數部門,但卻嚴重影響了政府部門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
商務誠信缺失。這里主要指商業信用缺失。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用即商業信用,主要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非現金交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賒銷。統計顯示,我國企業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而相比較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0.25%至0.5%;我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我國企業對未來付款表現缺乏信心,近33.3%的企業預計情況將“永不會改善”。另據商務部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在征信成本高,而失信又幾乎沒什么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巨額的信用成本,如同扼住企業喉嚨的那只手,剝奪著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本就狹小的生存空間。多年從事“商賬追收”業務的中貿友施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奎元說,“中國的很多企業只有法律底線,沒有行業底線和道德底線。在我們經手過的商賬追收的案子中,最后能成功幫企業追回賬款的不到一半。”
公共服務領域誠信缺失。教育歷來是一個令人敬佩的行業,可近年來不斷曝光的學術造假、買賣文憑事件,讓人對教育系統的誠信產生了懷疑。為了創造業績,一些醫生中發生的“小病大看”、“小病大藥方”等現象,使醫療衛生系統的誠信受到詬病。“瘦肉精”、“染色饅頭”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近期成為輿論熱議焦點。這些事件既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撞擊著消費者脆弱的神經。業內人士認為,與國外食品安全事件主要由“污染”引起不同,我國大部分食品安全事件則是“人為”因素造成,這些事件的發生揭示出我國食品行業存在嚴重的誠信缺失。
部分公民誠信缺失。前不久,福建省審計廳組成審計小組入駐福州市房管局,完成了對該市近3年來保障房建設、分配、銷售等情況的全面審計。審計結果顯示,福州市房管局違反相關規定允許100多名不符合購買經濟適用房條件的人員購買入住經濟適用房,這些人中不乏開高檔轎車的,也有擁有多套住房的。實際上,不符合條件者購買保障性住房的現象普遍存在。還有一些人利用網絡、微博等發表虛假信息,騙取捐款,褻瀆人們的善心。更有部分新聞媒體、民間機構通過“假評獎”、“假排行”等手段斂財,在愚弄人們的同時加劇了社會的誠信缺失。
部分干部誠信缺失。前不久,昆明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黨煦燕,在擬任中國貿促會云南省分會副會長公示期間,被網民舉報履歷造假,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網上爆料她三年提四級,涉嫌偽造歷史,篡改檔案,曾任河南中原貿易公司駐俄羅斯代表處首席代表、駐美分公司總裁等經歷均為虛構。類似這樣的干部學歷、履歷、年齡造假,已非個別現象。至于制造假“政績”、“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之類的問題,早已不是新聞。
社會生活中的誠信缺失。福州一位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五六人無一出手相助。“別去呀,到時他反咬你一口怎么辦?”他人的一句提醒讓兩名欲救助女子縮回了手。老人躺在冰冷的馬路上度過生命最后幾分鐘。無獨有偶,深圳市福田區一位78歲的老人在小區里跌倒,保安和路人無一上前攙扶。待其兒子發現老人孤零零地趴在地上時,已經沒有了呼吸。屢屢出現的類似事件,令人們感嘆“雷鋒難找”、“雷鋒難當”。
誠信缺失為害甚烈
這些年王海式打假模式逐漸式微,方舟子學術打假遭受廣泛質疑,陳光標捐款被斥為“暴力慈善”,種種心態映射出當下誠信的尷尬境地——成本太高,實施太難。不僅如此,誠信缺失見怪不怪的“習慣性誠信缺失”心態,還易引發一系列激化矛盾影響穩定的社會問題。最近,《人民日報》發表長篇報道,認為目前社會公信力下降導致嚴重信任危機,政府表態,不信;專家解釋,不信;媒體報道,還是不信。政府、專家及媒體,這些曾經的權威聲音如今讓許多民眾將信將疑,在一系列熱點事件中,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實際上,除了政府部門、專家和媒體,現在恐怕很難找到一個行業、職業為全社會所充分信任,商家、醫生、教師、慈善組織、行業協會,無不處在信任危機的漩渦之中。信任危機的危害無處不在。
政府部門失信影響政令暢通。諸如政府采購過程中的腐敗行為,如果肆意發展下去,不僅浪費國家財產,嚴重損害社會公平、商業誠信和職業道德,更是給政府臉上抹黑,也讓老百姓深惡痛絕。一系列涉及政府的事件,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將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威脅政府的執政根基。上海市政協調查顯示,64.8%的人關注的主要誠信對象是政府,同時警察和公務人員都被列為不可信任對象。這些苗頭和傾向必須引起充分重視。政府作為社會誠信的引導者、監督者、身體力行者,各種不誠信最后都可能歸結到政府公信力問題上,各種不信任的情緒都會引向對政府的懷疑,懷疑的直接后果是信任崩潰,這將嚴重影響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其后果是政令不通,政策的執行力大打折扣,經濟交往成本被抬高,人與人之間缺乏安全感,社會道德底線一步步失守。社會彌漫不信任情緒,每個人都難獨善其身,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企業失信擾亂了市場秩序。企業失信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欠款逾期不還。逾期不還款的動機中,有的是善意的,比如因為自身資金周轉不到位,確實沒錢可還;而有的是惡意的,比如故意欺詐;但企業信用的體系是一個鏈條,如果鏈條中有一個環節是惡意的,整個鏈條都會受到影響。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總額達到6.46萬億元,同比增長22.4%,比上年增長了8.4個百分點。科法斯企業信用管理調查結果顯示,有67.4%的受訪企業曾于2010年遭遇國內買家拖欠付款,這一比例與2009年的72%相比,下跌了6.4%,但由于交易規模的擴大,被拖欠付款的絕對數額并未下降。另據有關機構的調查,2009年,我國逾期賬款平均超過60天的企業占33%,較2008年同期增長了50個百分點。企業壞賬率較高,且合同履約率低。據有關專家介紹,企業在國內進行交易的話,貨款回收通常需要90天左右。而在國外,平均回收期大概30天。這樣一來,國內一年只能周轉4次,不僅限制了交易的規模,加大了資金投入的成本,也加大了融資的難度。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產品質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詐造成的各種損失達2000億元。浙江賓王撲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樓茂興說,該公司每年打假的直接費用支出達數百萬元,而由假冒偽劣產品帶來的市場份額損失、信譽損失則難以計算。
一些極端的誠信缺失事件突破了法律底線,影響社會安定。一些法律工作者認為,在一個不講誠信的社會,守信者遭受損失,劣幣驅逐良幣,驅使很多講誠信的“好人”變成了“壞人”,人們從不敢誠信、不能誠信發展到最后不愿誠信,很可能引發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今年媒體披露的“雙匯瘦肉精事件”等,使人們對市場失序狀況的失望、對執法不力的憂慮等消極情緒快速擴散。不信任的社會心理集聚后,會使有些人無視法律存在,做出違法甚至犯罪行為。例如,每年歲尾年初,由拖欠工程款引發的眾多農民工上訪事件層出不窮,使社會付出巨大維穩成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