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精簡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以深化改革更大釋放市場活力;決定簡化外資企業等審批管理,營造擴大開放的更好環境。(央視網 10月9日)
“衡量改革成效,不僅要看取消或下放的‘數字’,更要看群眾實實在在的‘切身感受’!”李克強總理早就強調決不能“明放暗不放”。簡政放權不需要朦朦朧朧,搞“朦朧美”。
簡政放權就要明明白白。正如李克強所強調的,政府工作必須“實實在在”,哪些事項是“取消”、哪些是“下放”、哪些仍然保留,都要拿出明明白白的一本賬。兩年多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部門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537項,本屆政府承諾減少三分之一的目標提前兩年多完成。投資核準事項中央層面減少76%,境外投資項目核準除特殊情況外全部取消。與民生關系緊密的方面,比如之前備受詬病的“奇葩證明”,說不用開了就不用開了,不能搞地區差異,不能有半點朦朧,搞得群眾云里霧里。
簡政放權就要清清楚楚。簡政放權其實就是要再一次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李克強總理說,簡政放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是割肉、是斷腕,絕不夸張,因為其中牽扯著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澳芊攀裁?、不能放什么都要說清楚,決不能‘繞彎子’,再設置一些拐彎抹角的‘條條框框’,一定要給群眾、給企業一個準確的信號,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就不能在其中“有棗沒棗打三竿”,這樣既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要加快建立“三個清單”,劃定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權責邊界,簡政放權。
簡政放權就要干干凈凈。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的簡政放權還存在“留一手”的情況,明放暗不放,從中撈取好處。因此,減權放權的同時,必須要以剛性的制度來管權限權,厲行法治,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依法管好“看得見的手”,用好“看不見的手”,擋住“尋租的黑手”。要放的就堅決放干凈,絕不拖泥帶水,就要摒棄在權力失去之前狠狠地撈一筆的想法,就要時刻以“親”“清”警醒自己,真正踐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關心企業和市場,構建與企業清澈見底的關系。
簡政放權不是寫詩,也不是畫畫,不需要“朦朧美”,不需要花拳繡腿、虛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以為人民高度負責任的態度來一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干干凈凈的簡政放權。(余東)
一個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行政審批涉及50多個部門和機構,80多個環節。簡政放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從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啟動“五證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辦理注冊登記的企業。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在自我削權、自我瘦身的戰役中,“簡政放權”是一種為社會和民眾松綁的重要舉措,能有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說,“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國務院簡政放權送出這些改革紅利,國務院客戶端為您一一梳理!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簡政放權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關于全國十三億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關乎政府職能轉型服務方式轉變,同時又是系統性、復雜性的體制機制改革。
杜絕“奇葩證明”,關鍵在提高意識,重點在權力“瘦身”,根本在依法辦事。只有相關部門真正按照國家要求,動真格的“刪繁就簡”。
施政之道,在于簡化,只有減少辦事繁雜的“厚度”,才能增加群眾滿意的“深度”。一直以來,群眾去政府部門辦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員“打太極”。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多年來,提起到政府有關部門辦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2014年7月16日,時任省長謝伏瞻在河南日報頭版發表署名文章《持續推動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
讓簡政放權接受公眾的檢閱和監督,在法治框架內進行,讓公眾和市場主體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權力小了,才能讓簡政放權成為一項為民福祉的改革。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建立“負面清單”,簡政放權向縱深推進,為中國融入全球、開放發展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