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9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保?月20日 人民網)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網民,處處皆有民意。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大事小情、家長里短,生活面對的難,辦事遇到的煩,都會在網絡上激揚成一段段文字,轉化為一個個網帖,或為發泄郁悶,或為表達不滿,情緒往往被放大化,容易激發更大的矛盾。這時,如果政府部門善于捕捉“網絡民意”,就可以及時體察民情、化解民怨、解決民難,從而達到“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良好效果。
政之所失,在于細微。政務工作千頭萬緒,難免顧及不全每個人的心意,難免會不符合少數人的期待,民眾在網絡上對政府有抱怨、有批評很正常。要善于傾聽“批評的聲音”,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事不講不明,理不辯不清。在現實中,群眾去辦事,確實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究其原因,既有職能部門的作風問題,也有群眾對辦事流程的不了解。因此,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傳達、研究、吸納;對群眾的困難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及時地察民情、解民難、釋民憂;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傳解釋,引領群眾厘清事情真相、了解政府施政理由;對網民的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并做好網絡安全的“監護人”。
打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民不是法外之人,網民發帖、推文、評論,都要依法而行,不能隨便謾罵他人,不能任意扭曲真相,不能肆意歪曲丑化黨和政府,更不能傳播危害國家安全的保密信息。領導干部要善于傾聽“網絡民意”,對待善意批評應虛心傾聽、認真吸?。痪W民也應珍視批評建議的權利,實事求是、真心實意。惟其如此,才能推動形成言路廣開、凝心聚力的網信工作大好局面。(鐘飛鴻)
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
“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比罕娎鏌o小事,網絡民意涉及的恰恰都是小事。
走好網絡群眾路線,不僅僅需要黨員干部能夠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能夠匹配互聯網+網絡時代的需求。
我國有7億網民,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
習總書記的話,體現了對網民議政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是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此,領導干部要把網絡視為親民愛民的“流動陣地”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民數量和群體越來越龐大,而網絡也成為集納民意的重要渠道以及民意表達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