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振興重在激活產業路徑

                2018-02-07 09:21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4日發布。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以中央一號文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全面建成小康,實現共同富裕,鄉村不能掉隊,三農問題不能被忽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是一項全局性和系統性的工程,而不僅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時下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名詞叫“空心化”,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鎮涌入,使得“誰來種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與此同時,農村產業的“空心化”又導致大量耕地資源因撂荒而被浪費。故而,在這個人財物、計劃與市場、改革與放活的宏大工程中,只有激活產業并最終實現產業的振興,才能實現鄉村的振興。

                  產業興,鄉村旺。城市為何有群聚效應,為何有虹吸效應,還在于具有強大的比較優勢,從而形成了“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農村的發展同樣如此,鄉村的弱勢狀況愈加明顯。就眼下來看,鄉村有限的人才物的資源流失依舊嚴重,恰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所言,振興鄉村必須抓住“錢、地、人”等關鍵環節。

                  三農問題年年談,但之前的安排多側重于點而非推進于面。此次“管全面、管長遠”的布局中,立足于優先發展經濟,并以此為基礎實現協調和統籌發展。而在經濟優先的戰略中,產業振興則應處于核心地位。通過發展產業來促進經濟發展,繼而最終實現鄉村富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之路,也是既有成功樣本的經驗總結。

                  提及鄉村振興的樣本,典型的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村、河南的南街村等等。70年代,華西村開了間小五金廠,從此沖破單一農業經濟,走上了農副工綜合發展之路。正是有了自己獨特而強大的產業支撐,華西村才走了一條統籌兼顧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新農村的發展道路。也正是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后盾,其政治、文化、組織、教育和精神文明等建設才能同步推進。

                  鄉村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也有天然的劣勢,比如自然條件的限制,人財物等生產要素的弱勢等。實施振興鄉村戰略,必須發揚優勢,彌補弱勢,在錢、地、人等關鍵環節上下找到突破點,讓其他生產要素向農村匯集,最終實現城鄉的一體化。從產業的規劃到資金的吸納,從政策的配套到要素的放活,從素質的提升到產業的定位,都需要一手抓政策引導與激勵,一手抓市場的吸納與決定,最終通過重大產業、重要項目和重點企業,發揮產業自身的群聚效應。

                  無產業,則無活力,則無生機,則無生氣。產業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才有支撐點。發展產業離不開項目的作為構架,以及人、財、物等資源要素的聚合與使用。只有讓空心化的鄉村有人氣和財氣,讓鄉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地方,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才能得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學的利用,振興才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作者:堂吉偉德)

                責編:王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