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是電視劇創作取之不盡的活水

                2017-04-12 14:52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近日在網上持續刷屏,它的收視率和口碑都維持在高位,其熱度已經超越電視劇作為一個文藝作品的范疇而成為社會話題。一部國產電視劇播出后能夠產生這樣的反響,這在電視劇生產領域好久沒有出現過了。

                  《人民的名義》為什么能走紅?答案很簡單,它的題材是我國目前正在深入中的反腐,這是老百姓高度關注的一個現實話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推升到了新的“打虎拍蠅”的高度,一批位高權重的官員都因嚴重的腐敗問題而受到了黨紀國法的懲處。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的名義》的出現可謂生逢其時,用文藝術語來說,它的成功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成功。隨著這部電視劇的播出并走紅,秉承現實主義風格的電視劇正在重新回到熒屏。

                  現實主義是文學創作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18、19世紀,歐洲出現了一大批奉行現實主義之道進行文學創作的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在作品中融入了濃濃的社會批判色彩,他們的作品直到今天都無可爭議地站在文學的頂峰。從20世紀中葉開始,隨著各種創作流派的出現,現實主義有所退潮,但從一些成功的作品來看,它們即便運用了各種如魔幻、抽象等為傳統現實主義所不允許的創作手法,仍然能夠看到現實主義的重要影響力。

                  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在進入中國后,對中國作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電視劇作為一種讓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已經成為民眾接受敘事性文藝作品的主要門類,留下了一批反映現實的電視劇精品力作。上世紀90年代初出品的《渴望》曾經引起“萬人空巷說慧芳”的盛景,就是因為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呼應了社會對正在失落的真誠的渴望,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在此之后,由陸天明、周梅森等一批成熟的作家擔綱編劇的電視劇《蒼天在上》、《人間正道》、《絕對權力》等都因積極介入生活、大膽揭示社會矛盾而受到了觀眾的好評。最近播出的《雞毛飛上天》則因為講述了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民營企業家艱難的奮斗歷程而得到了較高的收視率。

                  最近幾年,電視劇的生產出現了“井噴”,但在題材上卻與現實越來越遠,打開電視機,滿眼都是玄幻、穿越、宮斗等各種脫離現實的故事,或者讓觀眾當笑話講的“抗日神劇”,即使是一些講述當下生活的作品,也是婆媳斗法之類的“大媽劇”或者醋海翻騰的“小兒女劇”,大都是胡編亂造、脫離生活的“無厘頭”,已經令人望而生厭。電視劇創作遠離現實,反映的是彌漫在這個領域的浮夸、虛幻,不敢直面社會的流行病態。玄幻、穿越之類的作品不是不可以出現,但電視熒屏上充斥這類作品,有的甚至出現大量雷同情節,反映的卻是創作者投機取巧的作風。以這樣的態度從事電視劇創作,炮制出來的作品只能是粗制濫造,不可能受到觀眾的歡迎。

                  現實生活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活水。電視劇創作者必須高揚現實主義的大旗,積極介入現實,才能創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當下的中國,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一些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體制、制度正在受到沖擊,而人民群眾對改革的迫切期待和既得利益勢力對改革的頑強阻撓產生了很大沖突,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地在呈現出來,除了腐敗的泛濫以外,經濟增速下行、房價暴漲、貧富差距等,由此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電視劇要反映這些現實,不僅需要創作者有直面社會矛盾的勇氣,而且需要創作者沉入社會,熟悉現實生活,了解民眾的喜怒哀樂。

                  電視劇創作者遠離現實,熱衷于“無厘頭”產品,也與電視劇生產過程中權力部門的過度干預有很大關系。此次《人民的名義》播出以后,公安、婦聯等部門以劇中的公安、高官夫人無一正面形象為理由提出意見,已經讓劇組感受到了某種壓力。如果各個行業的主管部門都以對號入座的心態干預現實題材的電視劇,那勢必使電視劇創作陷入處處雷區寸步難行的困境。因此,要讓現實主義在電視劇生產中發揚光大,成為這一藝術形式的“主旋律”,除了創作者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權力部門克服權力任性,尊重文藝創作的規律,不作干預,少作干預,只有這樣,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作品才有可能長成為參天大樹,并結出累累碩果。(作者:周俊生)

                責編:王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