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經濟發展需要放慢腳步,等一等環境承載力,等一等產業的轉移與升級,等一等每個人的富裕與民生。而這指向的,無疑是制度的破冰與提速。對于增長數據造假,需要的是增加統計部門本身的獨立性,當存在形式與權力都相對獨立的統計部門不再與數據領域有著利益的關聯,真實的統計數據自然不會再被扭曲;而對于隱形增長注水現象,約束性制度的升級與提速尤顯必要。不僅關乎環保的法規要更剛性,針對中小企業的種種免稅政策必須常態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不能再拖延。當防隱形注水的制度系統化、全面化,水分自然無地可存。
說到底,無水分的增長仍有賴于公共的地方政府去兌現。因為在發展的鏈條上,宏觀意義上既有效率又有速度經濟增長的實現,最終還必須經由具體的單個地方政府來完成。倘若一個地方政府不能從包含經濟增長的更大視角來進行行政決策,倘若一個地方政府習慣了對公共產品的不積極提供,我們就很難奢望其提供出真實且普惠民眾的發展方式來。要消除經濟增長數據中的注水成分,就必須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地方政府公共性。在這方面,到位的問責不可或缺。舉例而言,假如說統計機構的獨立存在難以一日速成,那么就必須加強對地方GDP數據造假的追責,但遺憾的是,此種問責實際上是空白的。
當然,僅僅有問責是不夠的。并不難看出,諸如GDP的增長數據之所以被習慣性注水,本質上還是因為它糾葛了太多的政績利益,甚至直接關系到官員會否被“一票否決”,所以許多地方官員習慣于對增長數據上下其手,習慣于短期的、浮躁的與不計其余的發展方式。所以,要從根本上擠干經濟增長中的水分,必然要求對官員的政績考核方式多樣化,乃至直接把基本的公共服務滿足程度納入地方績效評估體系中。如此,地方政府才會更專注于公共利益的提供,也唯有如此,有質量無水分的現實經濟增長才是可期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