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蘭州又現"表哥" 反腐不能只依靠網友曝光

                2012-12-06 08:24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日前,有網友爆料稱,蘭州市長袁占亭至少佩戴過5塊手表,其中包括價值20余萬元的江詩丹頓、15萬元的鑲鉆歐米茄等名表,價值或高過“表哥”楊達才。甘肅省紀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網上出現蘭州市市長袁占亭疑戴名表的帖文和圖片后,省紀委高度關注,已在核實相關情況。

                  群眾監督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神圣民主權利,而舉報正是群眾監督的一種具體方式,是懲治腐敗、揭露犯罪的一件利器。伴隨著互聯網業務的迅猛發展,網絡反腐越來越在其中顯示出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一項公眾對有效舉報方式排序的調查中,網絡曝光高居首位,占調查總人數的35.8%。

                  最近一段時期,網絡反腐頻頻告捷,“表哥”、“房叔”、“雷政富”……伴隨著一批大大小小的官員因網絡曝光而翻身落馬,網友熱情空前高漲,市井坊間也是一片叫好。不過,與傳統舉報相比,網絡舉報終不免難辨真偽,虛幻的網絡監督最終無一例外要觸動體制監督才能真正發揮出作用。即使如此,廣大網民依然樂此不疲,如果一定要為這種“掛一漏萬”式的舉報找一個理由,莫過于安全——網絡舉報雖然不是最有效的,但卻是最安全的。當多數人將網絡曝光列為最有效的舉報方式時,何嘗不是一種對舉報人個人安全的深層憂慮?

                  盡管刑法中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規定,但“假公濟私”之類概念太過模糊和籠統,難以準確判斷,而僅限于舉報者本人的保護范圍也明顯過窄,難以為舉報人及其家人提供全方位的保護。時有發生的舉報人遭受打擊甚至生命受威脅的事件,無不深深刺痛公眾的神經,舉報腐敗的正義之舉因此披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對于司法部門來說,大多數舉報者匿名躲藏于網絡既是一種尷尬,又是一種挑戰。如何最大限度地將網絡監督還原為程序舉報,應該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如果更多的舉報者能夠通過制度途徑向腐敗行為發起正面攻擊,自然也就無須掛一漏萬地隱匿在互聯網上制造輿論攻勢,群眾監督無處不在的強大優勢才能真正因此而得以體現。 (李莉)

                責編:李婭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