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濤
今天,中國發展的成功,已是不爭的事實。政治社會穩定,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這種局面,不僅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上難得,在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而取得這樣的成就,顯然是中國共產黨領對了路,開創并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人把發展當作硬道理,視經濟發展為其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關鍵,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強了國家實力。
中國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并發展自己的指導思想,堅持并改進國家的基本政治和經濟制度,尤其是堅持并改善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保持了國家的穩定和團結,高效地做出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決策。
中國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改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活力和創造力;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學習借鑒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創造的人類文明成果,發展和壯大了自己。
中國道路堅持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中國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所以能走出來,走得通。可以說,中國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中國道路的正確性,已為實踐所充分證明。從歷史的角度看,走這條路,國家越來越富強,民族越來越振興,人民越來越幸福;從國際的比較看,走這條路,中國的狀況比很多國家,尤其是比可比較的發展中國家,要好得多;從國情的眼光看,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發展極不平衡,不能照搬任何人的辦法,只能走這條路。中國人民是中國道路開創和拓展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他們親身體會到中國道路的正確性,理性地認同這條道路。因此,若為黨負責,為國家負責,為人民負責,都必須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道路走下去,并不斷拓展這條道路。(作者為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 教授)
故而,我們可以判斷,本次G20峰會應該會是一期中國經濟道路的推廣課,中國改革經驗的傳授課,中國理論自信的普及課,而且我們是無私地與人分享和交流的。
一戶一人從事農家樂、一戶一畝產業基地、一戶一棟宜居的安居房……“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立志要在江西率先脫貧“摘帽”。視頻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思考向幾百位聽眾講述了他心中的中國道路: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道路的特色體現在不同方面,這里談談其中三個方面: 中國道路具有獨特秉性。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國際影響,源于堅持中國道路、增創中國優勢。“從北京汲取靈感”,堪稱一種國際現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非同尋常的國際影響就是一個突出的標志。
會議指出,“走轉改”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代中國的鮮活實踐,是新時期我國新聞戰線的一次重大實踐創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中新社及北京、上海、廣東黨委宣傳部負責同志發言。
盡管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過“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但關于中國模式的話語權一直沒有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近來,一些人唱衰金磚國家,中國模式又無形中承載著證明新興國家發展模式合理性的時代重任。
“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卡爾扎伊:說到發展模式,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卡爾扎伊: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組織,它由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體和重要國家組成,它對推進阿富汗重建進程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
據公安部網站消息,中國道路交通安全論壇8月29日在京舉行。公安部副部長黃明指出,到2012年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4億輛,其中汽車1.2億輛,汽車駕駛人突破2億人,公路通車里程423.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
五年,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電光石火的一瞬間。對于中國,五年卻讓數十萬平方公里的汶川地震災區脫胎換骨、浴火重生。短暫的五年歷程,書寫了諸多令世人驚嘆的奇跡與精彩,見證著億萬人民在“中國道路”上戰勝艱難困苦、不斷切近“中國夢”的奮進足跡。
在中信出版社的新書《中國道路》中,意大利學者洛麗塔·納波利奧尼對中國的發展予以了熱情的贊賞。在這種不同的視域下,我們似乎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國改革發展的清晰脈絡,同時,對于中國的未來將會予以深入的思考。
擔負起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社會責任,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時代重托,是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華民族同心構筑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廣大新聞工作者要自覺履行職責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道路連接過去,通向未來,指引方向,更決定命運。站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新節點,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認準腳下的中國道路并堅定不移走下去,中華民族必將在億萬人民的接力奮斗中實現偉大復興。只要團結一心,不懈努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奮進在中國道路上的中國人民,一定能創造出無愧時代和歷史的新業績。
沒有一種夢想,比億萬人民美好期待匯成的中國夢更為恢弘壯麗;沒有一種力量,比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接力奮斗更能撼天動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五位一體”建設,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是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