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2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9日至21日到云南調研,走訪魯甸地震災區等地,深入企業、工地和鄉村。習近平強調,加快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加緊奮斗。
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2015年新年來首次離京考察。專家認為,習近平選擇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作為今年考察的首站,體現了對民生,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民生的高度重視,也會對新一年的民生和扶貧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習近平從北京直接乘機抵達云南昭通市,前往地震災區魯甸縣,考察災后重建工作,并走進帳篷看望受災群眾,摸棉被問“暖和不暖和”;在聽取昭通市扶貧開發工作匯報時,習近平指出,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對群眾生命財產和基礎設施造成巨大損失。習近平一直心系災區群眾,在去年12月31日發表的二0一五年新年賀詞中,他專門提到了魯甸地震。他說:“這一年,我國發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離開了我們,云南魯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難,我們懷念他們,祝愿他們的親人們都安好。”
在甘家寨受災群眾異地過渡安置點,習近平接連走進5個帳篷看望群眾,噓寒問暖,詳細了解群眾生活保障情況。他對大家表示,黨中央始終關心著大家。天災無情人有情。老天爺把大家的家園毀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幫助大家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認為,2015年習近平離京考察第一站選在云南并前往魯甸地震災區,體現了中央做好民生工作的一個思路,就是尤其要重視“托底”,“托底”就是要對困難群體,如受災群眾、因病致貧的群體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扶。
“習近平這次考察將引領全黨全社會對這一群體更加關注,促使地方黨委和政府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扶貧工作等一系列措施,為這一群體雪中送炭。”謝春濤說,這次考察時間選擇在春節之前,其意義顯得更加突出。
習近平對民生的關注是一貫的。2012年11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與中外記者見面時,他就曾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越來越好,但我們時刻都要想著那些生活中還有難處的群眾。我們要滿腔熱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別是要做好扶貧開發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讓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習近平在二0一五年新年賀詞中說。
習近平走訪群眾家庭的場景,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去年,在江蘇鎮江,習近平走進鄉鎮衛生院了解農村醫療服務情況,詢問村民看病方便不方便、醫療費用貴不貴、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滿意不滿意;在河南蘭考,習近平走進農戶家,詢問85歲的老人能否享受到農業補貼和社會福利政策;在福州的居家養老服務站,他詢問老人們身體怎么樣、飯菜可不可口、每天交多少錢,祝他們健康長壽……
習近平這次考察的昭通市位于烏蒙山區,全市11個區縣中有10個屬于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任務重、難度大。在這里他對扶貧開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六年時間了,時不我待,扶貧開發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
對群眾民生的關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2013年6月到2014年10月,中共開展了為期一年多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強調群眾路線這一中共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旨在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專家認為,在新年里訪貧問苦,正是中共領導人為貫徹群眾路線做出表率,了解群眾疾苦,解決好攸關群眾利益的問題。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按照聯合國每人每天生活費用一美元的標準來看,中國還有很多人達不到。而要想實現全面小康必須做好扶貧工作。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這次的調研對于下一步扶貧、救災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意義,也體現了他“親民治國”的風格。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數億中國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但中國的扶貧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最新數據顯示,按照中國扶貧標準,到2013年底中國還有8249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發展滯后問題沒有根本改變。在民生問題中,困難群體往往有更多更強烈的訴求,因此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扶。
“現在地方政府對于發展問題都比較重視,對于民生問題卻有一些疏忽。然而發展是為了民生,因此強調重視民生具有現實針對性,這次考察對于指導實際工作具有現實意義。”謝春濤說,習近平這次考察還前往少數民族地區了解情況,這也將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記者任珂 周文其)
5月15日上午,來自全國40多家網絡媒體的編輯記者走訪了“陜西經驗”的核心關鍵——陜西省信息化中心。突出抓好頂層設計這個關鍵環節,確保政務信息化集中統一、安全可靠、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一盤棋”發展。
民生是我們一切事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目的。 網友“swxk1314”說,中國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改革、創新,希望在改革和創新的同時能夠更加注重保護自然環境,更加注重民生建設,讓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得到不斷提升。
據北京青年報統計,自2013年3月18日至今,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7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民生問題”是研究最多的議題,共有39次,基本上一半的常務會涉及民生問題。歷經兩年持續不斷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截至2014年底,本屆政府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733項,超過1700項的三分之一,提前完成李克強提出的本屆政府的任務目標。
習近平19日至21日到云南調研,走訪魯甸地震災區等地。
鐵道部被拆分,似乎成了老百姓衡量機構改革是否真正推行的試金石,因為鐵路和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曾坐著火車達到自己理想的終點,每個人都希望理想之路快捷、順暢。
在環境污染成為重大公共命題之時,減輕民眾的環境付出成本,就是民生;在城鎮化進程中,“人的城鎮化”訴求趨于高漲之時,提高民眾的權利均衡程度,同樣是民生投入。更為廣泛的民生概念和追求,既是民眾的冀望,也是民生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要求。
(《武漢晚報》3月11日) “10元錢購買力”,反映出控制物價,仍是當下最重要的民生問題。物價上漲關系民眾的米袋子、菜籃子,關系民眾的生活質量,關系民眾的幸福感,是政府面臨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民生考題,應著力解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3月7日在接受中國政府網采訪時說,201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4026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并將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和民生工程傾斜。
12月28日,浙江省政府通過政務服務網開始公開票選2016年“十件民生實事”。截至29日14時30分,截至29日14時30分,共16276人參與投票,其中去年得票排名“十件民生實事”首位的“加大霧霾治理力度”仍暫居榜首,獲12976票,得票率10.46%。
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姬脈常:近年來,民權縣告別“撒胡椒面兒”的做法,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著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致富產業,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
(記者 南若然 張茜翼 李曉喻 楊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的“兩會”召開在即。霧霾引發的“心肺之患”也受到委員們的廣泛關注,成為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國輿論場最熱的話題之一。
“如果說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話,就要重點保障基本民生,來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一年多來,中國政府的許多重要改革議題圍繞民生設置,重大發展舉措著眼于民生改善,正如李克強總理強調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些場景,讓焦作市正在進行的“森林城市”創建、“城市水系建設”、建設美麗焦作等工作,有了可以細品的民生味道。2013年,焦作市新增小額擔保貸款6億元,城鎮新增就業9.66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64萬人。
“空氣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問題,老百姓迫切期待改善空氣質量。”呂新華介紹,為了應對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國務院去年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我們稱為“大氣十條”。
下月初,2014年全國“兩會”將拉開帷幕。tid=748915進行投票,東方今報、映象網等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將會按照得票率,將這些話題帶到兩會上,轉交給河南團的全國人大代表、駐豫全國政協委員,請其解答或共同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