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快訊 > 正文

                以國之名 遙祭歷史珍視未來

                2014年12月13日16:01  來源:光明網

                5034

                  2014年12月13日。中國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這一天,南京鳴放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號,行人就地駐足默哀。黨和國家領導人高規格出席肅穆威儀的公祭儀式。

                  《論語·學而》語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個國家的祭祀,一個民族的緬懷,無論是王師北定的慷慨悲壯,抑或是龍城飛將的步履鏗鏘,千百年來,公祭作為一種儀式,表達的情感與凝聚的共識,遠遠超越了紀念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國家公祭日,是將國家的意志、信念與情感,上升為人格化的制度,歸于普適的世界觀,彰顯一個國家的精神圖騰與價值皈依。從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畢生證言,到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記憶;從紀念館“哭墻”前一束鮮花,到國家公祭網上的萬千祭言……這個日子,凝重而閃耀,遼遠而莊嚴。

                  77年,30余萬,一座城池的淪陷,一段歷史的倉惶。血腥的記憶,不會隨著時間的滌蕩而湮滅;民族的屈辱,亦在回望中沉淀下不容淡忘的痛感。習近平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

                  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國之名,遙祭歷史。這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信仰。正如專家所言,“南京大屠殺中有30萬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死難,中國人民的生命遭到極大的傷害。”數字冰冷而抽象,生命鮮潤而溫婉。一段歷史疏忽而過,多少家庭生死兩隔?最高規格的國祭,是為人性與歷史正名,是給予曾經的兄弟姐妹最深沉的慰藉。

                  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國之名,銘記歷史,不為仇恨,只為真相。這是為客觀、理性、真實的歷史而秉持的正義姿態。“南京大屠殺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戰爭傷亡。”這是多年來日本右翼分子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辯解之詞。然而,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12·1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以鐵的事實再次向世人表明:從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短短六個星期中,侵華日軍在南京城,屠殺了300000以上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

                  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國之名,望向未來,居安思危,以史為鑒。2014年2月27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將每年的9月3日、12月13日分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樣的制度安排,緣于兩種考量:一方面,日本右翼勢力蠢蠢欲動,歷史上的戰爭與和平被少數野心家所粉飾。近年,還通過篡改歷史、為侵略正名等方式,為修改和平憲法、重啟軍國主義之路虛張聲勢。另一方面,在逐漸強大起來的今天,在實踐中國夢的漫漫長途上,“落后固然可能挨打,落后加腐敗就注定要挨打并被打得很慘”等老理,仍需要借助古老的史實,告誡每個中華兒女。

                  “對歷史閉上雙眼,又如何看得到未來?”金陵城內,揚子江畔,以國之名,遙祭歷史。強大起來的中國,需要從這場儀式中放慢腳步,與過去未來對話,在悲情與榮耀之中,安放自己的心,走好自己的路。(鄧海建)

                文章關鍵詞:公祭日;南京大屠殺 責編:王文靜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