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火炮列裝3個月上高原 反應速度提高四倍

                2013-11-30 09:37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我新火炮列裝3個月上高原 反應速度提高四倍

                  我軍在高原訓練

                我新火炮列裝3個月上高原 反應速度提高四倍

                  解放軍裝甲部隊在高原訓練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莽蒼昆侖,一場場實兵演練在高寒山地打響。從今年開始,蘭州軍區將以3年為一個周期,采取整建制參訓、高海拔駐扎、全要素訓練、實案化演習、全能力檢驗、大數據采集的方式,組織所有作戰師旅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寒區進行不少于4個月的高原寒區使命課題訓練。

                  今年高原演兵,一組數據令人欣喜:19類兵種分隊聯合駐訓,創新了40余項訓法戰法;28種新裝備在高原實打實爆,采集了2萬余組戰場數據……

                  然而,比數據更為可貴的是檢討意識。實戰化訓練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風雪彌望,夜深千帳燈,一場場訓練復盤研討正在進行……

                  問路昆侖:訓練與實戰有多遠

                  復盤視點一

                  戰爭沒有局外人,戰斗力建設對每名軍人更是“必答題”。開展實戰化訓練,就要將訓練觸角覆蓋到每個崗位、每臺裝備,不讓參訓率留死角

                  出征高原之前,某旅上報的《高原寒區使命課題訓練方案》被上級機關連續退回3次。和這個旅一樣,今年蘭州軍區參加使命課題訓練的所有部隊,訓練方案都數易其稿。

                  “主要問題出在參訓率上。”蘭州軍區軍訓部部長張帆道出原委:往年組織高原駐訓,各個單位往往是抽調部分官兵開展適應性訓練,充其量屬于派出“代表隊”。今年,軍區黨委強制要求參訓部隊整建制上高原,參訓人員和裝備必須達到規定比例。

                  參訓率的“跑冒滴漏”,說到底還是打仗觀念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某旅作訓科科長薛剛介紹說:以往每到演訓活動,承擔任務的分隊枕戈待旦,其他分隊官兵卻“閑庭信步”,“考少數人,訓少數人”形成不少訓練痼疾……

                  如今,蘭州軍區黨委的“參訓令”就是告訴大家:戰爭沒有局外人,戰斗力建設對每名軍人更是“必答題”——

                  某炮兵團新型火炮,剛列裝不到3個月,能不能上?結果,火炮不僅上來了,而且經過官兵集智攻關解難,在高原的射擊反應速度提高了近4倍。

                  “不讓一名官兵跑龍套,不讓一件裝備白耗油。”某機步師師長李中林說,既然上了高原,該練就練,該打就打!

                  在這個師,從師長、政委到普通炊事兵,人人有訓練任務,所有上高原的裝甲裝備全部完成實彈射擊。

                  復盤視點二

                  實戰化訓練,就要在近似戰場的環境下組織訓練,真正用復雜艱險的條件考驗戰斗力“成色”,努力破解問題“密碼”,讓“準戰場”對接未來戰場

                  雪山高原,是世人神往的凈土。

                  然而,凈土卻未必宜人:在高原行走,相當于平地負重20公斤,脈搏最高可達每分鐘150次;海拔4500米以上,汽車動力不足、機械啟動延時、武器射擊精度下降……

                  然而,某防空旅旅長王華勝回憶說:此次高原演習,藍方的靶機剛進入射擊空域,就被他們打了個空中開花!

                  是訓練水平上去了嗎?紅方剖析原因,發現某型航模在低溫缺氧條件下動力不足,導致速度、高度大幅下降,打起來自然容易。

                  上高原,就是上了戰場,就要用戰場思維衡量戰斗力“成色”。

                  某炮兵旅旅長蒲繼生介紹說,以往部隊駐訓,光是安營扎寨和氛圍營造就要花很長時間。今年部隊到達駐訓場后,全部按實戰要求,借助高原地形和自然植被,以連為單位分散隱蔽配置,安“家”只花了2個小時,部隊當天就展開訓練,第二天就打實彈。

                  駐訓僅半個多月,這個旅已經4次被“敵人”逼著轉移,在一個又一個陌生地域進行疏散隱蔽、工事構筑偽裝、防空襲、防生化等課目訓練,全面錘煉了部隊走、打、吃、住、藏的能力。

                  復盤視點三

                  “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實戰化訓練必須加強作戰問題研究,并使之進入指揮決策、進入訓練實踐

                  一場檢驗戰法成果的演練,卻因戰法而“折戟”,讓不少參加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分析會的師旅團主官感嘆不已。

                  “作戰決心圖上,穿插線路一個箭頭就畫過去了,有沒有考慮高原地形?”“火炮高原機動時速下降,設計戰法時有沒有預想到這一點?”……

                  馬克思說:“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通過對一個個“問題”的考量,官兵對這句導師名言有了深刻認識。“作戰問題研究是作戰能力建設的基礎。身為軍人,不能把它看輕了,更容不得絲毫馬虎。”蘭州軍區司令員劉粵軍說。

                  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和什么人、用什么方法打仗?踏上高原后,某旅結合高原寒區的自然條件,連續組織20多次紅藍對抗,依托采集的翔實數據進行戰法研究檢驗。

                  “高原淬火,收獲很大!”廣大官兵感慨地說,通過實踐檢驗,讓大家以往的“良好感覺”消失了,對地圖上的地形有了切身感受,讓“紙上談兵”的戰法與實踐碰撞。

                  據統計,在4個月的高原寒區使命課題訓練中,蘭州軍區共形成了40余項成熟的戰法成果。

                  復盤視點四

                  實戰化訓練,就要按照實際作戰進程,使用實際指揮平臺,操作實際系統裝備,設置實際作戰條件,在推演實案中練指揮、練協同、練保障

                  某團精心設計的一場高原進攻戰斗演練,卻被軍區考核組評為不合格。

                  “打仗時有把鐵絲網纏上紗布點火的嗎?”“敵人會把塹壕設置在戰場正面的山背上嗎?”……考核組一連串的反問,讓指揮員們臉紅心跳。

                  蘭州軍區領導在講評部隊訓練時指出:“清除形式主義,把旗子拿掉、把花草除掉,這些都很容易做到,難在觀念里、腦子里的形式主義很難去除。”

                  “就是要用實戰化訓練的風暴滌蕩訓練場!”蘭州軍區政委李長才這樣說。

                  不久之后的一場實兵演習中,為了真實檢驗戰斗力水平,考核組頻頻下狠招:構設數百個射擊目標,其中臨機設置和夜間目標達到10%;協調地方部門在演習期間關閉演習地域手機信號,強逼部隊使用制式裝備進行通信;一場防空襲對抗,出動6批20架次航模、靶機模擬實際空情……

                  “這一仗打得可真難!”某機步團團長趙勇如此感慨。這個團臨機擔負夜間殲滅空降之“敵”任務,他們從40公里外強行軍到作戰地域后,按照目標即顯即打、誰有利誰打的原則,不劃定距離、不指定單位、不預設位置,在25分鐘內就成功命中36個目標。

                  復盤視點五

                  作戰能力是一個體系概念,由諸多能力要素融合構成。抓好實戰化訓練,就要根據不同類型部隊特點,科學把握能力標準,務實抓好能力建設

                  說起參加首次使命課題訓練,某炮兵旅班長唐忠華很自豪——

                  初上高原,唐忠華所帶班單炮完成射擊準備時間縮短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唐忠華告訴記者,取得這一優秀成績,得益于全班采取先逐人定位練技術、后整體連續實施練協同的辦法,始終盯著整體快速反應能力這個標準苦練精訓各個崗位。

                  此次高原駐訓,參訓部隊提倡的是全能力檢驗。突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全要素,圍繞攻防作戰,從干部到戰士,從配屬到主攻,從輕裝到重裝,反復磨礪全域全維條件下的綜合作戰能力。

                  “體系與體系對抗的新的戰爭模式,迫切呼喚新的能力標準。”該旅旅長蒲繼生告訴記者,他們制訂了《作戰能力結構體系》,提出了部隊應該具備的快速反應、戰場感知、指揮控制等8種能力,并明確了實現途徑。

                  與之相應的是,各營連依據這8種能力,逐一細化分解到不同崗位,使官兵明白自己的能力標準,該抓什么、干什么、訓什么一目了然。

                  復盤視點六

                  信息化戰爭中,數據就是戰斗力。必須在實戰環境下采集各類數據信息,作為加強戰斗力建設的科學依據,支撐部隊作戰能力建設不斷躍升

                  海拔4500多米的昆侖山腹地,氣溫已降到零下10攝氏度。

                  實兵演練,官兵們在厚厚的積雪上負重沖擊,竟然沒有一個人出現高原反應。

                  “這得益于醫學信息采集組對官兵生命體征信息的科學把握。”某旅旅長于洋介紹說,剛到高原時,不少官兵曾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這是因為人體機能在高原急劇下降。做同樣的一件事,平原與高原的數據有著天壤之別。不掌握這些數據,抓高原訓練就是一句空話!”

                  某師防化營營長盧洪歡講了一個故事:初上高原,為了在一個山頭開設觀察哨,官兵們比在平原足足多花了2個多小時才完成任務,被演習導調組判為“陣亡”。

                  征服高原,就要先掌握數據。蘭州軍區領導在檢查調研使命課題訓練時,要求部隊樹立“大數據”的理念,不要滿足于采集了多少“G”的數據,而要以“T”來衡量,對每一個人、每一臺裝備、人和裝備結合起來的整體數據都進行采集,全面、準確、格式化。

                  “制勝高原,數據就是戰斗力。”某特戰旅從3000米海拔開始,先后在5個海拔高度進行高原傘降戰術訓練,針對高原空氣稀薄、風向無常等特點,采集了一大批地理、氣象和人裝數據信息。此次演兵,他們首次在高原高寒地區成功實施傘降滲透綜合戰術行動。

                  蘭州軍區參謀長何清成說:“這些數據,相當一部分是戰區范圍內首次采集到的第一手數據,填補了高原寒區訓練的空白,使我們初步摸索出了部隊在高原寒區遂行作戰任務的特點規律,為今后組織高原訓練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參考。”

                  使命課題訓練:從這里邁向戰場

                  蘭州軍區司令部軍訓部部長 張 帆

                  軍事訓練是未來戰爭的預實踐,是打勝仗能力生成的基本途徑。和平時期的軍隊不可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保持一支軍隊的強大戰斗力,根本的出路是“像打仗一樣訓練”。

                  貼近實戰的訓練,才是真正高水平的訓練,才是對打贏戰爭真正有意義的訓練。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軍就確立了“提出理論-作戰實驗-實兵演練-實戰檢驗”的作戰方案優化機制,這種機制對美軍各種戰法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啟示我們,必須著眼破解未來作戰重難點問題研究作戰問題,依據任務確定能力、依據能力確定課題、依據課題確定行動、依據行動確定內容,精心設計安排訓練課目,通過任務式課題訓練,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戰法對策。只有試驗成熟的戰法,才能在戰場上運用。

                  此次,蘭州軍區組織部隊赴雪域高原開展使命課題訓練,其核心要義就是圍繞使命任務開展實戰化訓練。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站在信息的維度、對手的角度、打贏的高度,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研究作戰對手、研究打贏招法,真正搞清“打什么仗”“跟誰打仗”“在哪里打仗”“怎么打仗”等重大問題,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體驗戰爭進程、補齊短板弱項、提高打贏能力,真正把部隊從操場引向戰場。

                  從操場邁向戰場,就要按照實戰標準構設演訓條件,結合未來戰場特點,營造出不間斷偵察、全時段干擾、全過程對抗的復雜電磁環境,設置空天地多維一體的偵察監視環境,構設讓官兵身臨其境的逼真戰斗場景;同時,要立足最復雜、最困難的作戰態勢,著眼在廣闊多維空間、快節奏地與強敵對抗要求,多設僵局、危局、險局、殘局、敗局,突出夜間訓練、指揮對抗訓練和自主對抗訓練,努力做到“達不到實戰標準不訓練”。

                  今天像打仗一樣開展使命課題訓練,明天才能像訓練一樣遂行使命任務。開展使命課題訓練,還要讓官兵在復雜艱苦環境下錘煉戰斗作風,引導官兵腦子里永遠有任務、眼睛里永遠有敵人、肩膀上永遠有責任、胸膛里永遠有激情,通過一次次高強度的訓練、一場場實戰化的對抗、一回回高風險的考驗來認識戰爭、了解戰爭、感悟戰爭,進而激發出舍我其誰的霸氣、敢打必勝的勇氣。

                  使命課題訓練既是鍛煉打贏能力的重要平臺,又是檢驗軍事斗爭準備成效的重要尺度。只有我們真正具備了履行使命的能力,才能夠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在關鍵時刻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記者 魏 春 孫利波)

                責編:李爭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