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新型飛機首飛前飛行儀表系統曾死機

                2013-08-01 15:01 來源:中國航空報

                  中國海軍新型飛機首飛前飛行儀表系統曾死機

                  資料圖:中國新型反潛巡邏機試飛

                  “身處三線,心系海空;雷厲風行,敢打硬仗;創新圖強,托舉神鷹。”別以為這只是幾句口號,它可是海軍駐漢中地區航空軍事代表室經過多年的實戰凝練出的“運8精神”。

                  把現場當戰場 視軍檢為戰斗

                  軍代表們深知,航空產品質量事關國防建設和戰友的生命,質量監督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必須慎之又慎,嚴格把關。在他們眼里,生產現場就如同戰場,因此,他們經常扎根生產一線巡回檢查,認真查看每一個生產環節,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軍檢就如同一場戰斗。

                  飛機油箱口蓋直徑很小,只容得下一個人進出。每次軍檢油箱時,軍代表李振往往一鉆進去就是2個多小時。由于油箱里彌漫著非常刺鼻的防油漆氣味,有一次,他連續檢查了5個油箱之后,引起吸引困難,四肢發軟,已無力爬出油箱,幸虧戰友及時發現,合力將他拽了出來。

                  飛機進入總裝后,需對所有配套設備進行各種性能指標測試和通電檢查,每名軍代表都肩負著幾十甚至上百臺(套)設備軍檢任務。為保證飛機生產節點,他們往往一干就是大半夜,經常午夜還在軍檢零部件,凌晨兩三點還在做通電檢查。

                  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爭當高水平軍事代表

                  總軍代表鄭連澤經常說:“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作為一名飛機監造官,沒有過硬的能力素質等同于犯罪!不能脫產學,我們就立足本職在實踐中學!”軍代表們借助所監造任務重、機型多等優勢,積極拓展人才培養新途徑,及時制定了“既出裝備又出人才”的工作思路。除把業務精、技術好、能力強的幾名軍代表列為業務骨干,優先安排參加型號和科研攻關項目,促使他們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接受鍛煉外,他們還打破常規,從年輕軍代表第一任職始就實施跨專業培養,有意識地讓“初生牛犢”在不同崗位上摔打。如今,代表室大多數30歲以下的青年軍代表已成長為裝備監造戰線的骨干力量。

                  近年來,海軍代表室承擔了一批信息化裝備監造任務。為此,他們又將加快信息化人才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定期邀請專家教授和部隊業務骨干授課、選送軍代表到裝備使用單位崗位培訓等措施,促使信息化人才隊伍素質全面提升,裝備監造質量也隨之大幅提升。

                  群雁高飛頭雁領 激情奮進立新功

                  針對某型機部裝和總裝保留工序多、地面聯試規劃不充分、新研改進成品故障率高等困難,為確保首飛節點,鄭連澤提出了“5加2、白加黑”工作模式,要求軍代表24小時配合科研生產現場。尤其是進入地面調試階段,某系統頻繁報故,在鄭連澤影響和帶動下,軍代表們激情奮進,出色地完成了飛機監造任務,推動了飛機研制節點。

                  業務技術“頂呱呱”的羅銳是一名愛較真的軍代表,他以精湛的技藝和愛較真的精神杜絕了許多質量問題發生。 有一次,某航空師雷達出現故障,反復檢查未果,該單位領導打電話指明請羅銳幫忙。到現場后,羅銳這摸摸,那聽聽,果斷指出:冷卻系統的風機裝反了。站在一旁的技術人員直搖頭:我們完全是按照圖紙安裝的。羅銳把手往風機口一放:“圖紙要求為抽風,現在卻在送風。”現場的官兵們一下子都驚呆了。

                  去年8月,在某型機首飛前地面調試階段,電子飛行儀表系統持續出現死機現象。主管軍代表李國柱確定根源在新部件定位儀上。可定位儀的集中控制電路板光焊點就200多個,怎么排查?李國柱并沒有放棄,憑著過硬的技術功底,經過4天4夜不間斷嘗試,終于精準確定了故障點。看著厚厚的檢測資料,現場的專家由衷地贊嘆道:“你們才是真正的專家啊!”

                責編:南樂天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