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兵野外駐訓挖貓耳洞過夜 沒挖排水溝濕被褥

                2013-05-16 08:33 來源:解放軍報

                  5月6日晚,正在野外駐訓的南京軍區(qū)某旅警偵連官兵吃完飯,天色漸暗。按說,山里的天黑得早、濕氣重,官兵應當早早撐起帳篷學習或休息。可記者尋遍山林,一個人影也沒見著。

                  “明明就在這個山頭,怎么一個人也沒有?難道情報有誤?”記者正納悶,突然從路旁山坡上“躥”出兩個人。記者定眼一看,原來是警偵連連長和指導員。“委屈你一晚,這次駐訓咱們都這么住!”連長指著隱藏在深處的“單兵掩體”,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在‘走打吃住藏’中,‘住’也是實戰(zhàn)化訓練中重要一環(huán),今年連隊野外訓練不住帳篷。”

                  干嘛放著好好的帳篷不住?“對于軍人來說,如何安全地休息不是小問題。”指導員給記者講了個故事:去年野外駐訓期間,聽說上級偵察兵晚上要來摸哨,大家緊張得挖陷阱、派哨兵、搞偽裝……盡管防范做得很嚴密,可第二天一早醒來時,還是有一些官兵帳篷上被畫了“×”,表示這個帳篷里的官兵已被“一鍋端”。

                  這件事讓全連官兵反思:不能保存自己,如何消滅敵人打勝仗?今年野外駐訓,為提高偵察兵野外生存技能,連隊黨支部決定:所有官兵一律不住帳篷,而是按實戰(zhàn)要求,住進自己挖設的“貓耳洞”。順著連長的指引,記者又來到一個被高草密枝掩藏的低矮小洞口前,洞口上方植被都很完整,不仔細瞧還真找不出洞口。連長說,這就是他自己挖住的“貓耳洞”。

                  “一開始,一些官兵沒掌握好挖設要領,弄出了不少‘鬧心事’。一天晚上下雨,幾個戰(zhàn)士沒挖排水溝,被褥全濕透了,一臉狼狽相。雖然我們看后很心疼,但嘴上卻說雨再大一點才好呢。睡不上安穩(wěn)覺,才能想方設法提高‘貓耳洞’的質量。”指導員坦言,前段時間,為了讓“貓耳洞”具備正常的住宿功能,大家經常聚在一起互相“挑刺”傳授心得。

                  記者還了解到,由于山里濕氣大、毒蟲多,一些戰(zhàn)士起初缺乏應對之策,常常身上酸痛、紅腫,苦不堪言。后來,向當地有經驗的村民和幾名“老偵察”請教后,才陸續(xù)了解一些諸如鋪干稻草、撒石灰粉等方法,官兵“住”的情況與以往相比改善多了。

                  交流中,連長透露,為檢驗“貓耳洞”的偽裝效果,連隊經常主動邀請一起駐訓的兄弟單位前來“踩點”“挑刺”,被發(fā)現(xiàn)即被判定“陣亡”。此外,他們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土質情況挖設“貓耳洞”,并打算把官兵如何在樹上休息、如何抗疲勞等內容納入訓練計劃,真正練就官兵適應惡劣環(huán)境下的作戰(zhàn)本領。

                責編:李宜馨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