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中國兩張轉基因水稻和一張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已經到期,是否會續期,未來轉基因產品的商業化何去何從?事實上,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爭論就從未間斷過。《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就輿論關注的“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利益陷阱”等問題,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他們看來,很多轉基因威脅是“想象出來的”,難尋科學證據。
能克蟲亦能克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國際上至今沒有一項權威技術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
圍繞轉基因食品最大的疑慮,在于其是否真正安全。有不少人提出,轉基因食品的危險是隱性的,在現有科學條件嚴格檢驗下是安全的,但幾十年后才可能有“潛伏的”危害性顯現出來。會不會出現類似于早期的四環素那樣,用過近10年后人們才發現其有害的一面。同時,面對轉基因食品這一新鮮事物,現有的科技審查手段及標準會不會跟不上腳步?
有不少網友提出自己的觀點:轉基因產品沒有做人體試驗,而是以白鼠替代實驗,公眾對這種方式的有效性表示懷疑。此外,一些轉基因作物農藥打不死、蟲子也不吃,人們對此難以理解。“能夠克農藥、克蟲子的產品,難道不會克人類嗎?”
針對轉基因食品究竟能不能吃的問題,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說,我國是主要的大豆進口國,2013年進口大豆6338萬噸,其主要來源地包括美國、巴西、阿根廷,而這三個國家都是大豆生產國,其中,美國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達93%,阿根廷是100%,巴西是92%。“簡單地說,我家吃的食用油,就含轉基因。作為科研工作者,能夠利用轉基因這一高新技術去推動社會的發展,我表示支持。”
至于轉基因食品未來是否具有潛在的危害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表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比如用手機是否有輻射,讓這個人用20年后看腦子有沒有長瘤子,孫子再用20年,然后得出長沒長瘤子的結論,這種方式是不可行的,會錯失很多發展的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表示,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試驗過程中,采取大大超過常規使用劑量的超常量試驗,應用一系列世界公認的實驗模型、模擬試驗、動物實驗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人體試驗并進行推算長期使用對人體是否存在安全性問題。“國際上至今沒有一項權威技術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
至于“蟲子都殺死了,人不也中毒了嗎?”的疑問,中國種子集團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廣偉表示:“基因不是萬能的,一個基因只能殺死一種蟲子,其他蟲子或動物吃了沒有任何影響。”
滋生“超級雜草”?
美國科學院院士Peter H. Raven:“人們擔心轉基因從某些種植的作物轉移到其他種植的作物當中,這種威脅是想象出來的。”
“轉基因食品在理論上至少存在潛在危險,使自然和生態環境失衡。”對于轉基因技術,有人擔心,如果轉基因作物的基因通過授粉等途徑向四周“漂移”,可能會引發生態危機。與新藥開發不同,轉基因食品面向全人類的生態環境,將來一旦出現問題,影響非常大。要創新就要冒風險,但轉基因食品的這個風險太大,而且是否必須要冒險?
吳孔明認為,轉基因育種不違背生物進化規律,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變作物的形狀,沒有本質區別。轉基因技術是人類最新的育種馴化技術,是一種更準確、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的定性育種技術。轉基因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一樣,并不違背自然界生物進化規律。
有生態人士提出,種植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是否會產生“超級雜草”并破壞生態環境?吳孔明說,耐除草劑的草肯定會有,就像人吃抗生素一樣。比如種水稻種久了,水稻自己就變了。“超級雜草”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目前并沒有證據證明“超級雜草”的存在。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不會成為無法控制的超級雜草,種植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也不會使別的植物變成無法控制的雜草。
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Peter H. Raven說:“人們還擔心轉基因從某些種植的作物轉移到其他種植的作物當中,這種威脅是想象出來的,世界上有2萬種雜草,很多雜草都在侵蝕著我們的土地,而且在不斷蔓延,有些人覺得轉基因也會帶來這樣的問題,會帶來這樣侵略性的植被。與其擔心這個,遠不如擔心這2萬多個有侵略性的雜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