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涪陵一家遠離城區的民營加油站。涪陵石油成品油協會介紹,民營加油站多被擠出城區,目前城區只有兩家是民營。新京報首席記者 楊萬國 攝
涪陵民營加油站生態調查
重慶市涪陵區發布文件,要求加油站經營期滿30年后,政府無償收回
民營加油站老板表異議,稱將無生存空間;中石油涪陵公司表示歡迎
如果按照現在的30年無償收回辦法,涪陵民營加油站沒有一個能生存下來。 ——涪陵民營加油站老板徐道林
中石油如果不控制終端零售,我國成品油零售市場價格就不會穩定,社會就亂了。這是個高危行業,中國這個領域不適合民營存在。 ——中石油涪陵公司總經理劉成利
他們已經賺了30年錢了,憑什么不能收回來,讓大家都去賺錢。 ——涪陵區商務局紀委書記、分管特商科的官員熊泉慶
7月3日,《重慶市涪陵區加油加氣站管理實施辦法》文件曝光。文件規定,涪陵所有加油加氣站均實行特許經營制度,加油加氣站經營期滿30年,政府無償收回。
文件隨即遭到輿論質疑。有學者發文指其“違反《物權法》”、“歧視民營企業”。
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新36條”細則近期密集出臺。在石油領域,國家能源局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擴大能源領域投資的實施意見》中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大型煉油項目。在法律沒有禁止的情況下,都要對民間資本開放,不能對民間資本予以歧視。
在社會上下呼吁打破“玻璃門”,破除對民營經濟歧視的輿論熱潮中,涪陵區一紙政府文件,被認為是給這股熱潮潑了一盆冷水。
新京報記者赴涪陵調查發現,文件出臺的背后是涪陵地區民營加油站十年掙扎生存史。當地,民營加油站、“兩桶油”以及地方政府的博弈之下,權力尋租、行政壟斷競相上演。其體現的是中國民營石油產業的某種縮影,也是一個地域民營經濟生存標本。
55歲的幸良華準備重返建筑工地。
他奮斗了30年,從建筑工地上一個苦力變成一位受同鄉羨慕的加油站老板。
但在2011年12月底,他忍淚把自己的加油站轉讓給他人兩年來,他的加油站從重慶中石化沒有批發到一滴油,無油可加的加油站名存實亡。
這半年來,幸良華嘗試“轉型”,“我打算還是回建筑工地,包點小工程做”。
在幸良華發愁的時候,重慶市涪陵區巴都大廈9層,一間煙霧彌漫的房間內,李發昌、張正強、周東林等幾人坐在一起,圍著一份《重慶市涪陵區加油加氣站管理實施辦法》文件復印件唉聲嘆氣。
“我希望你們記者不要報道,政府就會不了了之”,張正強說。
“你癡心妄想。”另一個人斥責。
“那你說咋辦?”
“我們只怕要步幸良華的后塵了”。大家沉默下來。
不時有蟑螂爬過,有人抬腳,“啪”的一聲狠狠踩出。
“幸福時光”
上世紀90年代,一些農民、包工頭、下崗職工承包加油點,改成小加油站,涪陵民營加油站開始“幸福時光”。
涪陵石油成品油協會在巴都大廈9層一條走廊的盡頭,門口掛著一個“重慶市涪陵區石油成品油協會”塑料牌。20平方米的房間擺著3張老式木桌,一臺電腦。
7月9日,在協會辦公室,幾個民營加油站老板商量怎么應對政府的“無償收回加油站”文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