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獨家 > 正文

                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專欄:糧食局為農民發放小糧倉

                2013-07-23 16:10 來源:映象網-新聞廣播

                  映象網訊(河南臺見習記者栗鑫)省糧食局科技宣傳隊走進新密,為農戶發放小糧倉,推廣科學儲糧,促進農民減損增收。

                  在新密市袁莊鄉的小糧倉發放現場,農戶們正在研究這能存兩千斤糧食的藍色鐵皮小糧倉。作為糧食大省,以前我省農戶儲糧損耗嚴重,發達國家損耗在3%以下,而我省一些地區能達到8%。

                  村民:“原來儲糧用什么,用的都是塑料的,有的是磚砌池子。”

                  “塑料的光爛,糧食兩年都壞了,效果不好。二年都得一換,你來回翻騰著,糧食它都受潮了。”

                  怎樣減少儲藏損失,真正實現豐產增收?新密市袁莊鄉村民姜保亭說,看到小糧倉,他打心眼里高興,政府為農民辦了一件大實事。

                  “農戶掏80塊錢,感覺到很劃算,國家補貼。以前買的鐵皮老薄,大概是200多塊錢一個,效果肯定不如這。用的時間長嘛,像這用十年八年都沒問題。”

                  新密市農機站老技術員李國建說,產前發補貼、產中技術指導、產后還考慮減損、發放小糧倉,農民確實嘗到了科技惠農的甜頭。

                  “原來那用布袋儲藏,老鼠光咬,損失不小,現在搞這糧倉儲糧工程,可以。節約糧食、減少浪費。”

                  我省夏糧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省糧食局副局長喬心冰說,今年也同時發放了5萬套小糧倉,將糧食損耗控制在2%以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老百姓這么歡迎,所以我們力爭加大力度,多發放小糧倉。盡管咱是糧食大省,但是遇到災荒年,多存一些糧,糧食儲好了,要比我們政府拿糧食再搞生產救災要方便得多,效果要好的多。”

                  短評

                  “藏糧于民”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特殊“穩定器”,我國大約有一半的糧食都儲藏在農戶家中。我省每年的小麥產后損失有35.52億斤,按照畝產800斤算,損失相當于444萬畝良田的產量。小糧倉優勢明顯,但是價格較高,如果沒有政府補貼,農戶很少會主動選購。我省糧食部門與財政等各部門協調資金,發放到農民手中的一個個小糧倉是真正的“惠民工程”。農民看好了自家的小糧倉,就是看好了國家的大糧倉。

                責編:王嘉懿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眼看氣溫開始攀升,不性感怎么點燃夏日熱情。要性...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七月向來是各路大片“占山為王”的時候,而這個七月則...